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闲话“薄壳”

发布时间:2023-08-05 09:20:17 来源:潮州信息网

闲话“薄壳”

“薄壳”,又名海瓜子,是潮汕人十分喜欢的美食。夏季到了,正是薄壳又大又甜的时候,市场上随处可见红绿相间、颗粒饱满的“薄壳”,一般还连着黑褐色的“薄壳磴”,也有脱磴的,只是价钱不一样而已,连着磴比较耐放些,不时洒点水后更显得新鲜诱人。

小时候品尝它的美味,至今牵动着我的味道。小学期间,我几乎每天都想吃妈妈的炒“薄壳”,有一天,细舅来家看望妈妈,我还不懂事地催促妈妈赶快上市场,结果遭到细舅的严厉批评,指出小孩子不能偏食、挑食。那时候,大人们流传一段佳话,邻居的肥婶,左手抱着尚在哺乳的婴儿,右手拿着筷子和碗,用嘴巴吮吸炒好的“薄壳”,竟然能吃五斤“薄壳”与一锅稀饭,食糜期间若婴儿闹腾,她就哄着:“阿囡稍静,阿母来跟它干!”这句话成为一个经典笑谈,在左邻右舍中一直口传开去。

“薄壳”从海里采来的,海边人习惯称“洗薄壳”。近日我随着一个“虷民”落海见识一番。他快七十了,皮肤纯是红褐色,身体健朗,他干这行已有四十年的经验。

那天,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坐在船上,衣服被风吹成旗帜一般,我好奇地搜寻小时候在鱼社见过的洗“薄壳垒”,那是竹子编制的蔑垒,可是在船上并没有见到了,原来现在已改为网织袋代替,称“虷垒”。船舷处,用三根碗口粗的木柱绑定两个网垒,这就是“薄壳”洗涤的场地了。“薄壳”苗多来自福建省,听说初始就像一饼饼的草被,虷民们就懂得哪个地方合适养殖,今天,这个“薄壳”埕位于小门内,岸上是海山镇。放眼望去,近处的海连着山,山缝的远处又是海,虷民就会根据山缝选择放养的大概位置。每年的7到8月便是最佳采收期。

“薄壳”长在浅海土壤中,因此必须潜水在海里挖。现在设备改进了,这位潜水员穿着紧身潜水服,捂住氧气罩,带着网袋下水开始作业,网袋的口子是用铁板焊接的,用一条宽3公分约60公分长的铁条,当作刮刀用途,这叫“虷刀”,与它焊接的是一条椭圆形的铁板,从而构成网袋口子边沿,潜水员就是用双手抓住这弧形的铁条,蹲在水里边后退边刮动成片的“薄壳”土埕,直到袋子快满时,就钻出水面,由船上的人拉上面来,接着带着另一个网袋下去继续挖,这是挺辛苦的体力活。拉起来的“薄壳”串球浑是厚土,还看不见“薄壳”的“庐山真面目”,在第一个网垒洗去海泥后就倒入第二个网垒洗涤,然后才堆集船板上,算是收获的成果了。你才会发现连结黑褐色“薄壳”磴间红绿鲜明的二种颜色,虷民说,“薄壳”也有公母之分,红色是母的,它有膏有仁较肥硕,吃起来味道更甜,青色是公的,较瘦,但它具有独特的甜味。

附近海域的船采来的“薄壳”多数在饶平县大澳码头交易,然后就又商贩们分散出去,有市场批发零售的,有专脱“薄壳米”加工的。脱“薄壳米”离不开绞“薄壳”,这是个传统作业,不能使用机械化工具,还是靠人工完成,用一根几十公分长的竹板,而末端的部分是弯曲的,女工们就十分熟练地操作,一般地,成串的“薄壳”放在木桶里,女工就握住弯曲部分,将竹板平直部分套在中间,随着循环的圆围绞动,“薄壳”粒就脱离了“薄壳”磴,然后就进入第二道工序脱米。脱米是利用“阴阳水”完成,先将水烧开,“薄壳”放下去后,立刻捞出来放进冰凉水里,“薄壳米”就与壳分开。

目前,有了“薄壳米”的专门加工,简直让这道美食发挥到极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变换更多种“薄壳”的吃法,例如,香喷喷的“薄壳米”炒饭,外脆内嫩的“薄壳烙”,鲜劲十足的薄壳丝瓜粥,“金玉满盘”的“薄壳饺”等等,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上桌美食,不论煮汤或焖炒都不错,简单的白烫可吃出它的清津原味,而老辈人为了便于贮存,将它腌制成咸“薄壳”,总之有许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还是爆炒,记得去年夏天,我在家里炒完一盘“薄壳”后,无意晒在家庭群里,没想到引起在佛山工作的小女儿的食欲,她叫我寄些过去,并吩咐教其炒法。我立刻分享给她:①“薄壳粒”洗净沥干水分。②锅里放花生油(猪油更好),将蒜头与辣椒爆香后,翻炒一会儿。③放些盐和“金不换” 等配料,盖锅一分钟就可出锅,就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简单又美味!

潮汕盛产的“薄壳”,成为名副其实的夏季美食,将随着人们的喜爱而世代流传,这道舌尖上的美食将走遍全国。

 文/林澍雄 图/邓建忠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