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羊城晚报︱潮汕土楼围寨群:藏在“潮闺”数百载,“遗落之境”焕光彩

发布时间:2023-08-24 21:02:24 来源:潮州信息网

“孩幼欢歌井边戏,土楼人舍乐开妍。”提起土楼,客家、福建等标签往往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福建以南的潮汕大地深处,亦“藏”有大批类似圆形围状风格的土楼民居群。它们掩映在崇山秀水之中长达数百年,其历史悠久、规模之大,丝毫不逊于客家土楼围寨群。

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深入探访潮汕土楼围寨群这片“遗落之境”,并在潮汕传统民居学者解读下,共同向读者揭开潮汕土楼围寨的神秘面纱。

“一方水土一方楼”

土楼围寨中的潮派风格

都说潮州十乡九寨,但在铁铺镇,基本一村一寨,甚至是一村数寨。铁铺镇拥有32座土楼寨,大部分保存完好,建筑形式独特,有的呈八卦图形,有的形似“交椅”,还有的两座圆寨紧挨在一起,深受建筑学家、考古专家和旅游观光者的喜爱。

步入位于铁铺镇尚书村的尚书古寨,跨过近一尺的门槛,映入眼帘的古寨是古朴与现代气息的结合。古寨仅有一个门可以进入,寨门楼有清顺治九年(1652年)立的院、府、县禁碑及村规民约石碑各一块。寨内分六条巷,其正中轴线上建有陈氏宗祠及举人第。

举头向屋顶望去,红色的楹木与黄色的桷片纵横排列,错落有致,些许木雕点缀其间,在繁荣华丽的年代感中亦悄然嵌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古寨是整个铁铺32座土楼群中历史最悠久的土楼之一,始建于元末明初。

尚书村的尚书古寨。

潮汕地区修筑土楼围寨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潮汕史稿》(李宏新著)记载:潮汕地区修筑土楼围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中期。其中在明朝中后期,为防范东南倭寇海盗之患,潮汕地区兴起了长达百余年的筑城建寨运动,村民们纷纷高筑城寨,聚族合村以保障安全,使得土楼修筑活动达到高潮。历经近700年的修筑,潮汕沿海地区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散居的小村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以千计、城高濠深的土楼围寨。

土楼具有极高的防御功能。

“一方水土一方楼”,在潮汕地区“土生土长”的土楼与客家土楼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也颇具浓厚的潮汕文化特色。

“闽西、闽南地区多山地丛林,过去出于节约建筑用地和保障安全的考虑,山区的土楼往往房屋更加紧凑,形状更圆,层数高以多住人。”热衷于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苏润从人文地理层面向记者讲述两者的区别,“而潮汕地区东部的韩江平原与饶平谷地相对福建山区来说,建筑用地没有那么紧张,土楼内部房屋分布相对稀疏,形状也可多样化,楼层也相对较低。此外,土楼内部房屋也有综合‘下山虎’‘四点金’等潮汕传统建筑内部的装修风格,内部装饰相对华丽。”

土楼内部房屋也综合潮汕传统建筑。

特色鲜明却为何“藏于深闺”?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土楼建筑群在地理上的分布范围,你就能明显发现闽南地区其实并不是中国土楼‘南下’的极限,潮汕地区的土楼群可能是中国土楼分布中最南边的一块拼图。”苏润向记者介绍道,此前其也在去年7月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表达了这一看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土楼这种建筑形式由移民带来并移植到潮汕大地上,在潮汕的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下被赋予了别具一格的魅力。此外,潮汕地区部分土楼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也是荣膺了中国土楼多个“之最”。

铁铺镇坑门村土楼。

据《潮派建筑与道德文化》一书所载:坐落于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早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开始修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竣工,长达110年的建设周期使它成为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的八角形土楼;潮州上饶镇的镇福楼,南北长轴约98米,东西短轴长度也有90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亦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椭圆形土楼”……

此外,潮汕地区的土楼数量也十分庞大,特别是潮州饶平县。据《饶平县志(1979-2005)》的记录,仅一县之境,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迹可考的土楼便有781座,且据不完全估算,历史上整个潮汕地区曾存在过的土楼应在千座以上,占全国土楼总量近30%。

铁铺镇“四知堂”土楼。

言虽如此,然而现在每当讲起土楼,永定土楼、漳州“田螺坑”土楼群赫赫有名,福建、客家标签印象之深,挥之不去。潮汕土楼护佑了数十代先民平安和睦,却为何在走向新世纪的路上逐渐变得暗淡,渐成“隐秘之境”,藉藉无闻?

在苏润看来,2008年潮汕土楼围屋没有随着福建土楼一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其中一大原因。“当年福建土楼单独申报世界遗产成功,配合良好的宣传而闻名全球,而潮汕土楼却错失了那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苏润告诉记者,闽西、闽南多山区,生活用地相对紧张,人口聚居导致土楼层数高且规模大,而潮汕土楼多为2-3层,气势上不似高层的福建土楼那般恢宏壮观。此外,潮汕土楼周边多其他类型自建房,相对破坏了原本的乡土风貌。

传统土楼亟待保护。

此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使得潮汕土楼易被误认为客家土楼的一部分,知名度大打折扣。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陈春生在研究中认为,清代初年的“迁海”政策,致使闽粤边界沿海数十里聚落民居清拆一空,沿海寨楼数量大减,而韩江中上游地区的土楼围寨基本得以保留,这些地区恰为福佬、客家混合地带。因而使得潮汕地区的土楼给人以福佬楼,寨以客家为源的假象。

保持传统亦可多元化开发

移步位于八角楼村的八角楼寨,曲径通幽的石板路、曲折蛇形的巷道、青砖白墙的古民居……一切都凝聚着古老的记忆。岁月的尘土掩不住这里存在已久的辉煌,推开“加冠、进禄”的大门,步入内庭,琳琅满目的木雕、石雕、壁画等潮汕传统装饰令人目不暇接,且分布在门额、梁柱、屋角、墙沿等各处,雕梁画栋,鬼斧神工。其中数座雄狮、大象、仙鹤、木瓜的浮雕刻在大厅走廊檐栏上,造型传神,寄托了先祖对子孙能够“封侯拜相”“一飞冲天”“子孙兴旺”“团结齐心”的殷切祝福。

“八角楼寨”宛如八卦。

然而,据八角楼村退休村干部介绍,由于人口不断迁出,加之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缺乏保护的八角楼寨连同其内部的雕梁画栋在本世纪初一度面临大面积倒塌的风险。

柳暗花明,情系桑梓的海外华侨为这批古寨伸出援手。据《铁铺镇志》记载,以旅泰侨胞陈泽兵为首的不少海外侨胞在本世纪初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祖地八角楼寨残垣断瓦、人丁凋敝,心生不忍,联合本地乡贤一道出资修复古寨,使得古寨得以重焕荣光。

充满设计感的“八角楼寨”转角。

“对土楼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潮汕土楼建筑群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在苏润看来,对规模如此之大的潮汕土楼建筑群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开发。

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也在探索古寨开发利用的新思路。以尚书寨为例,寨内正中的陈氏宗祠,就抖落一身尘埃,摇身一变,成为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仁义礼智信等宣传画以及尚书村的乡规民约静静地挂在四方墙壁之上。“祠堂内的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据尚书村老年协会的陈如龙老先生介绍道,“我们设置了农家书屋、村老年协会活动场地,为优质基层文化服务供给常态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载体”。

潮州铁铺镇土楼。

整修后的传统古村落也具有了现代化的气息,同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就在记者一行随着村民观察本地古寨时,遇到了几位外国游客在寨中参观。游客们参观古村落,了解古村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交流机会,这一切都让传统土楼寨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