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26 09:43:2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工匠新传
陈丹玉
在城郊的新小区里,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装修队伍正在开动。六百多个家庭的新家梦想将在这宏大的工场里孵化成真,而我正好是筑梦人中的一个。自去年十月份起,我便以房主、监工的身份,与装修工人们一道工作。能够暂时脱离熟悉的生活圈子,进入工人的工作日常,在我看来是一次难得的观察生活、体悟人生的机会。
工场里,气氛总是严肃而紧张。师傅们一踏上工位,就预备与时间赛跑。他们不喜欢被打扰,机器一开动就保持高度的专注,如此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避免因出错而浪费材料。既往的教训也使他们时刻不敢忘:稍一分神,机器就会弄得人皮开肉绽。谁也不想重演一遍“光荣负伤”的情节。
要想跟师傅谈话,只有等他们坐下来歇息喝水的时候才有机会。几个月来断断续续的交谈,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师傅们一旦闲下来,思绪就会往自己遥远的家乡飘去。家、亲人、工作,是贯穿谈话的三条主线。
电工黄师傅谈起他乡下的老家,他的祖屋。偌大的屋子如今没有人居住了,只靠两条大狗看守着。他在镇上买了房子,把家搬过去。前年又在县城给儿子购置了一套婚房。“我每个月都要给邻居付两条狗的伙食费呢!”黄师傅笑嘻嘻地说,似乎付费养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同事们都说他怪,晚九早六,准时休息按时起床,作息规律赛过许多人。黄师傅并不觉得自己怪,他说这才叫“正常”,靠技术和力气过活的工匠,就该爱惜身体,有什么值得人夜夜去熬的呢?黄师傅与人说话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他的自律和好脾气使人印象深刻。
泥工古师傅,一个人包揽了全屋的泥工活。他喜欢开着手机播放流行音乐,在音乐声中独自默默地工作。他跟我说起他自己的新房:“我的三片飘窗压石都用人造大理石。天然大理石不耐日晒容易开裂。”我便听从他的建议采购。他人很随和,有一次我叮嘱他贴墙砖的时候注意把花纹拼接得好看一点,他笑着说:“你想怎么好看,随时告诉我!”我买的墙砖边长有八十厘米,既大块又笨重,很难施工。砖面水墨泼洒的花纹,玩的就是一个潇洒随意,如何拼接才好看没有一定之规,全凭个人的感觉。为了好看,贴墙砖时,古师傅每次摆出三大块,仔细端详着水墨走向,按照他心中的理想画面进行铺排。尽管他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不能使我满意。我几次指出他某处贴得不好看,他就迅速动手将其中的一块撬掉,换一片新的贴上去。俗语道:合得厝人意,便是好功夫。古师傅的不争,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刘师傅是木工界的“元老”,他的小工友向我介绍说:“刘师傅是我爸爸的授业老师。”“那你就是他的徒孙,要称刘师傅师爷爷。”“对!对!”“祖孙”二人听了我的话都笑开了怀。刘师傅谈起他家中的两个孙子,说是都上了初中,就读于有名气的民办学校。“学校好是真好,奈何学费贵啊!”莫非这就是他不愿退休的原因?有一次我拿钳子去拔木板上的钉子,他劝我说:“别累着!等我来拔就可以了。”我随口一句:“让我来吧,钉得很牢,我怕您拔不动。”他哈哈一笑说:“你看我像拔不动的样子吗?”我这下才知道失言了。他虽年近七十,但手腕力气很大,木工技术一流,干起活儿来动作潇洒,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
这些师傅都对我说过同一句话:“既然你把活儿交给我,我就把你的房子当成我的房子般来对待。”凭我几个月的观察,他们也确实说到做到。
随着工期接近尾声,师傅们来的次数屈指可数了。说到底,他们与我只是工人与雇主的关系,但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踏实细致,日常溢于言表的对家人的温情,使我感觉到如朋友一般的亲切,可信。他们都是普通的工匠,有一颗平实的匠心,不事浮饰,沉默守规,总是默默地出现,又静静地离场。他们愿意留下最好的工艺给业主享受,却也习惯于人们的健忘。谁会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呢?
走进这个小区,劳动的声音就在耳畔。是谁在抡锤,又是谁扶着电钻……我凭声猜测,感受到深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