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乡村创业英雄榜|邢利祥:让古老龙窑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23-11-04 20:48:1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喜欢唱歌弹吉他,大学专业是工业工程,因为割舍不下家乡情怀,他选择返乡创业接手龙窑,传播潮州陶瓷文化。他打造的信靠龙窑文化展览馆,是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今天《乡村创业英雄榜》,一起到潮安区凤塘镇,听听邢利祥与龙窑的故事。

邢利祥

11月3日新闻视频

邢利祥唱潮语歌曲《养我长大的地方》:这里是养我长大的地方,外面的风雨复杂说它听,无论经过了多少风浪,回到这里你还是后生仔。

记者:唱得真好。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以为我们今天要采访的是一位音乐人,实际上音乐只是邢老师的个人爱好,他的工作是跟龙窑有关,那么刚才这首原创潮语歌曲也是包含了他对家乡、对龙窑的一种情怀。

邢利祥:是的,我刚才唱的这首歌曲叫做《养我长大的地方》,我从小在龙窑边长大,它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当中有很多的乐趣。  

龙窑依坡而筑,形似卧龙,最早可追溯至商代。凤塘镇洪巷村的这处龙窑,在明清深坑窑场遗址上修建而成,是目前潮州唯一一座仍在使用的传统大型龙窑,入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邢利祥&记者:这就是我们龙窑的里面。(进来空间感还可以。)是的,往后面还有更宽的,大概有2米宽2米高。(那整条窑有多长?)总长大概有60米。(我们看到上面晶莹剔透的,用手机照起来亮晶晶的很漂亮。)是的,这一层是我们的草木灰,我们龙窑烧制的时候是用原木,然后工人投柴,我们的温度可以达到1200到1300度,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草木灰就玻璃化成为釉。烧制的时间总共大概得72个小时,它是人工投柴的,装窑的位置多变,所以使得它每一件作品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气窑和电窑被广泛应用,龙窑这种传统的柴烧方式也日渐式微。12年前,邢利祥放弃广州的工作回到潮州,开始了与龙窑漫长的磨合和陪伴。

邢利祥:这个龙窑是我父亲一手所建立起来的,所以他有大半辈子的心血在里面,我能感受到他对这个地方的感情特别深厚,当然他年龄也越来越大,这边的工人也来越稀缺,所以他迫切需要像我这样年轻的下一代能够来继承,这么一个有价值有历史的手艺。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既然选择,就一定要全心全意。

揉泥、搓条、盘筑,在一次次拍打,一次次锻造中,邢利祥不再执着于高效与可控。观火、控温、开窑,惊喜亦或是失望,这是一场无法预知的探索,他在跨界中寻找更多的可能。

邢利祥:当我们装完窑,烧完火,开窑的那一刻,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整一窑基本百分之百地坏了,不只是坏了,而且它变成一滩水一样,所有的陶瓷都瘫下去了,那我们出窑的时候不只是颗粒无收,还要费很大的劲,拿一把大铁锤才能够把那些作品一个一个敲碎拿出来。当然这里面也产生了一些虽然在常人看来是坏的作品,但是在我看来它特别地美,因为它好像有满满的沧桑感,满满的故事,满满的温度。我觉得陶瓷好就好在它一定会留有一线生机,一线的安慰,一线的釉彩,给你一点继续下去的动力。

将古老工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邢利祥打破龙窑仅作为生产基地的功能,举办开窑节、龙窑公共艺术节,打造龙窑文化展览馆,通过研学游以及各种艺术交流、创作展示活动,提高龙窑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创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传统陶瓷技艺注入新活力。

陶艺爱好者:对我来说可能比较关注的是周边的环境,比较安静,并且它真的是一个在生产陶瓷的地方,周边都是一些陶瓷的产品,也有工人师傅在做,所以能给我一种很投入的感觉,做起来也很放松。

游客:当手碰到泥土的时候,那种踏实感,就是有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因为可能泥土本来就是孕育生命的,所以就特别喜欢。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学术与大众在这里交融,信靠龙窑文化展览馆入选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邢利祥也获评2022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记者:走在这个展厅,真的是带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古老与新潮的碰撞与融合。

邢利祥:是的,我们这个地方接下来的规划是这样子的,龙窑它虽然是一种很古老的技艺,但是我们会朝着更加年轻化、时尚化跟好玩,把我们的空间打造得更加大众,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够从泥土当中、釉料当中、窑火当中,领略到我们潮州陶瓷的魅力。

邢利祥潮语歌曲《做缶人》:做缶的人,不怕一生平凡,你用你的梦想,让窑火越烧越旺;做缶的人,不怕一生平凡,你用你的梦想,让工夫代代承传。

记者手记

对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它“活着”。曾经一处濒临消逝的龙窑,在邢利祥的努力下,重焕生机活力。这当中有矛盾、有失落、有挣扎,但更多的是不舍、期待与不言放弃。

每一次出窑,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古法柴烧的天然质感与年轻创作者的灵性,是邢利祥可见的美好。正是一代代人的选择与坚守,传承与创新,千年瓷都,窑火不熄,工夫潮州,熠熠生辉。

来源: 潮州电视台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