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洗薄壳

发布时间:2023-11-14 10:38:06 来源:潮州信息网

金秋十月,风和日丽,漫步黄冈大澳公园,后山头山坡上有一座雕像,石雕的龙县令,旁边有一架石轿,轿边树着石碑,碑文写着:相传清光绪年间,大澳乡与霞饶乡因为海界不清,两乡虷民纠纷不断,饶平县令龙朝翊,从县城三饶坐轿到此,分清两乡海界,从而平息了纠纷。他乐于为民做主的精神,为百姓世代传颂。站在高高的后山顶上,面朝浩瀚无垠的大海,浮想联翩。

虷场是薄壳生长的场地。饶平背山面海,海岸线漫长,南澳岛为其屏障,形成了柘林湾,三百门海湾,湾内海岛罗列,含育了大片浅海滩涂,海面风平浪静,既有潮流,又不湍急,海水盐度较高,浮游生物饵料丰富,底质沙泥比例适量,是薄壳贝类增养殖的优良场地。据统计资料记载,1961年饶平县养殖薄壳面积二万三千多亩,洗薄壳成为饶平沿海乡镇渔民的一种传统作业。

虷成贝为薄壳,人称海瓜子,学名寻氏肌蛤,短齿蛤。是近海滩涂生长的一种小型双壳贝类,其肉鲜美可口,含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脂肪含量较低,尤其含有较高的赖亚酸,口感尤为鲜甜。历来是沿海人食用贝类。

为什么称肌蛤为薄壳,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它的贝壳表面为半透明的黄褐色或绿褐色,壳顶有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贝壳很薄。

为什么称为虷,称能生长薄壳的场地为虷场,收获薄壳为洗虷,从事养殖者为虷民。虷即为幼虫,即孑孓。薄壳的生长史是由成熟的母蛤(白肉)和雄蛤(红肉)产出的卵子和精子,在海水中体外受精后发育成为幼虫,幼虫生长变态后,长出足丝固定在泥沙中,它们群集生长,足丝与足丝互相缠绕在一起,共同供给营养,百足相连,这就是虷土。

虷场历来是虷民争夺的地方,沿海虷民为争夺虷场,发生过多次纠纷,甚至械斗。过去沿海镇乡村虷场的划分,按主航道的原则,兼顾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实际占有,靠肉眼测定,以看山傍为依据,然后插标为界,茫茫大海,经常由于界标物移动,引起纠纷。

上世纪九十年代,县水产局才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对全县虷场划分,制作成三维图,即使如此,由于薄壳收获时,是水下作业,过界捕捞仍时有发生。

薄壳增养殖是季节性生产,放苗,生长,收获都有规律。

清明节前后,开始投放薄壳苗,从有幼贝的场地捕捞幼苗,投放到大埕中去,这时称为“洗虷土”。端午节后,薄壳个体长到近二公分,开始收获,也就是“洗薄壳”。刚退潮时,渔船开始出海,汫洲用大叹感船,大澳,四霞用溜仔船,现在都用小型机帆船,大船带二个磊,小船带一个磊,磊是用竹篦编的大箩,直径6木尺或5.8木尺,约二米。薄壳季节一过,大磊洗净后挂在祠堂等公众场合的屋檐下,由于占用地方太大,现在也改为可从折拆的网箱了。到了虷埕,先用支架杆把大磊或网箱挂在船边,虷民手拿虷刀,腰系绳子,纵身跳入水中,潜入三至五米的海底,两手握住带网袋的虷刀,割开泥沙,顺流倒退潜行,把依附在泥沙中的薄壳装进网袋,然后浮出水面换气,装满薄壳连泥沙的网袋被绳子吊上,虷土被倒入大磊中,负责洗虷的渔民跳入磊中或网箱中,用手脚搅拌虷土,把泥沙洗去,留下带蹬(足丝)的薄壳,最后才把它装上了船上。一次出海一般可收获三千至四千斤。

洗薄壳,是一种辛苦的技术活,身体要好,水性要好,力量要大,耐受低温,赤身露体,潜入水中,蔽气几十秒,还要克服浮力,完成整套动作。沿海乡镇都有一些出名的洗薄壳阿兄,汫州要算汫和社区的下方围,过去三炳大丈,可以潜到负十多米深,沿着插进海底的竹杆,到深沟洗丁螺,洗薄壳。大澳乡的道元兄、锡坤兄,也是洗薄壳的专业户。海边人大都熟悉水性,但也常有初学者,激到鼻腔出血,耳朵聋了,还会有人溺水身亡。为了赶流水,有时必须夜间出海,出现航海事故,沉船翻船时有发生。

涨潮后,满载而归的渔船回到港里,购买的人都会上船买卖,薄壳交易一般以桶为计量单位,一桶为50斤。洗薄壳人身体硕壮,胸廓宽大,长期的日晒风吹,皮肤黑亮,海水的泡浸,头发微红,眼睛充血。由于特殊工种,洗薄壳阿兄都是赤裸身子,若碰到女购主,斯文一点阿兄会用一条头布围住下身,而海边的女人,似乎也见惯了这家伙,巴不得他们全都赤裸,不时地偷偷睥睨一下。这时船边则有一群捞薄壳米的小孩,他们手拿捞海,把大人们交易时掉进海面的薄壳捞起,放进背在身上的笚子里,一边捞薄壳,一边打水仗。有码头的地方,渔船靠近码头,岸上交易,港里熙熙攘攘,岸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霜降后,薄壳开始成熟,雄蛤壳显红色,雌蛤绿白色,两壳膨大,蛤肉饱满,海边人称为薄壳“红”了,秋风一起,水温下降,它们开始产卵,排精,产过的蛤消瘦了点,称为薄壳“溢”了,这时食用就差一点。

薄壳收获后,必须去掉足丝,少量的话,用手摘除,量多用竹枝绞除。一般用水煮即可食用,也有炒薄壳,或金不换炒薄壳,长期存放的可以用盐腌制,腌咸薄壳,用鱼露,蒜头,香料浸渍,制成五香咸薄壳,薄壳闭壳肌不发达,双壳绞合齿短小(短齿蛤),澄海盐灶乡打薄壳米,在大鼎用阴阳火烧水,控制火候,不断搅拌薄壳,使壳和肉分离,薄壳米肉沉下鼎底,把它捞起,贝壳浮上水面。薄壳肉有多种食法,最出彩的就是薄壳米烙,鲜美香甜。

过去洗薄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渔民生活富足,是一种收入较高的海水养殖业。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的虷民洗薄壳已穿上保暖的潜水衣,戴上潜水呼吸器。用搅拌机或水枪冲洗薄壳,作业条件已大改变。但由于多年养殖,污染增多,底质凝固,虷场老化,海区吊养牡蛎太多,浮游生物饵料缺失,虷苗短缺,薄壳个体小,生长慢,产量低,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积极性不如过去,因此争夺虷场地的事也就少发生了。

麦贤杰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