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8 21:35: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在潮安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芬芳馥郁、光彩夺目。为追溯潮剧渊源,了解潮剧的历史,弘扬潮剧文化,本台从今晚起推出系列报道《南国奇葩 戏脉留芳》。
1975年12月出土于我区凤塘明代墓葬的《刘希必金钗记》写本,证实了潮剧可追溯至宣德六年,比原知的“潮剧史始于明嘉靖四十五年”说法还要早135年,可以说,潮安就是潮剧的故乡。在潮剧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潮安曾出现多个知名戏班和潮剧名艺人、名编剧,潮剧文化风靡一时。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区老体协活动室内,茶香四溢、潮音四起,国家级非遗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陈鹏与原稻香潮剧团的几位老艺人阔别数年再次相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家聊家常、论潮剧,忆往抚今,感慨万千。谈及昔日潮剧在潮安的辉煌历史,老艺人们如数家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市潮剧团原团长 陈鹏:出土的(潮剧)剧本大多在潮州。(所以)潮州是潮剧的发源地、发祥地,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潮安境内来说,庵埠最(热闹)。清代的时候,潮安有一顺(香)、二顺(香)、三顺(香)、四顺(香)、五顺(香)、六顺(香)、七顺(香)、八顺(香)等八班戏,在庵埠茂龙有八班戏,那个时候是承田爷成立的。
承田爷,清代同光年间庵埠乡的一名武官,他嗜好戏曲,营置“学馆式”戏园,集中培育童伶,并先后创办了8个潮剧班,均以“新顺香”为班名,以“一”至“八”排列,一时活跃在潮汕乡镇。事实上,清末民初,除了庵埠的新顺香班,潮安还出现了古巷的老正天香班、彩塘的玉梨香班等知名戏班。日寇入侵时期,潮州沦陷,戏班多数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潮剧逐步恢复“生机”,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当时仅潮安县就有91个业余潮剧团,其中,庵埠的业余潮剧团多达19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市潮剧团原团长 陈鹏:庵埠以前的剧团非常多,那个时候是业余剧团,(分别)叫做庵埠茂龙潮剧团、外文里潮剧团、内文里潮剧团、新溪潮剧团等,庵埠镇共计有19个潮剧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视、电台,刚解放的时候,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所以就利用这些宣传工具。
原稻香潮剧团演员 陈永钦:开始的时候,潮剧还是比较兴旺的,整个潮州地区是从庵埠、彩塘、金石、浮洋、枫溪、潮州全部都有戏院。
随着业余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1955年底,经县文化科批准,庵埠镇从业余剧团中挑选水平较高的演员组建中心潮剧团。1956年,庵埠镇中心剧团成立不到一年便开始巡回演出,同年12月正式成为地方国营潮安县稻香潮剧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市潮剧团原团长 陈鹏:以庵埠为主,从19个剧团中选了4个文艺力量较多的,择优成立庵埠镇中心潮剧团。4个剧团就是内文里潮剧团、居民潮剧团、官里潮剧团、茂龙潮剧团,(从中)择优合成庵埠镇中心潮剧团,由庵埠镇委领导的,这个叫做半职业。
同期声 原稻香潮剧团演员 陈永钦118:原来的业余剧团和半脱产剧团都是自发起家,依靠群众动员,自己有兴趣的就来参加这个工作,直到批准为国营稻香潮剧团的时候,第一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演职人员经过奋斗的时间,有了成长史,有自豪感,认为政府重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所以更加有信心。
从业人员有信心,行业发展就有希望。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潮剧精品频频浮现、行业人才层出不穷、专业剧团红极一时,潮剧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期间,地方国营潮安县稻香潮剧团更与正天香潮剧团合并为潮安潮剧团,而这也正是潮州市潮剧团的前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市潮剧团原团长 陈鹏:那个叫做“黄金时代”的时候,特别是山区,文祠、凤凰那里没有戏院,搭土台,人们是从远远的山上拎着花篮走下来看戏的,那个时候演《梅良玉思钗》,有一句笑话是这样讲的,“梅良玉思钗张票角银,(倒)贴个‘草团’”,热闹的程度是这样子的,坐地上都好,地上湿漉漉也照样坐。要说潮安县内,庵埠也可以说是潮剧的发祥地,非常明显,稻香和正天香合并之后就是现在潮州市(潮剧)团的前身,后来改为文(艺)宣(传)队,之后又改为潮州市潮剧团,直到现在。
潮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相关从业者的敬业奉献,更有赖于各戏班、剧团的承载。尽管潮安的潮剧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但也因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潮剧在潮安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如今,潮安城乡各地仍能看到热闹非凡的票友活动,潮剧的群众基础依然强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市潮剧团原团长 陈鹏:要说潮剧,它是起起伏伏,有时盛有时衰,跟观众有关系,跟经济、政治都有关系,我用一首诗来形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不会烧到绝种,春风来了又长出来,时起时落,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