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说胡须

发布时间:2023-12-19 09:55:50 来源:潮州信息网

胡须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巾帼不让须眉”这个成语,用的是借代的手法,“帼”是古代女子头上的一种发饰,巾帼代指女子。须,一般是男人专有的,代指了男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刘邦三驾马车之一的张良“貌如妇人”,这说明他是没有胡须的。张良是十分厉害的,帮刘邦设奇谋、定妙策,攻无不克,战无不取。

更早一点的史料记载,孔子的嫡孙子思也没有胡子。子思到齐国,齐国国君见子思没有胡子,便笑着指着身边一位有着“美须眉”的臣子说,我不惜将此须眉让给先生。

子思心里很不痛快,正色回答:一个人是否贤明,在德不在貌,且吾先君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孔子虽然不长胡子,但天下的王侯并不因此降低对孔子的尊敬。

子思说他的爷爷孔子没有胡子,这有点颠覆我们的认知,最有权威的《史记》中只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没有说他有没有长胡子。但在后世的所有画像中,孔子都是有胡须的,冷不丁地画一个下巴光光的孔子,大家怎么接受呢?

我们现在统称“胡须”,古人闲暇时间多,观察事物特别仔细,把脸部的毛发分得很细,分为须、髭、髯等。《说文解字》上说:须是下巴上的胡子,髭是嘴上的胡子,而髯是耳旁两颊的胡子。

刘邦应该是个大胡子,《史记》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是说刘邦高鼻梁大胡子,长得帅。

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女罗敷为打发那些游闲之人,便夸赞自己的丈夫“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鬑鬑”有疏朗之意,那个“颇”是“很”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她的丈夫长得很帅,皮肤白,胡子长,你们这帮家伙给我早点滚蛋。

中国古代最美的胡须要算关羽了,关羽横刀跃马,青须飘飘,有二尺长。《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美髯有一段描写:

操问:“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

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

曹操是很羡慕关羽这个美须髯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有时因为没有像关羽那样长的美胡须而不自信。

有一次他要见匈奴使者,认为自己不够威风,但关羽早不在身边了,他就派美须髯的崔季珪冒名顶替,自己则持刀立于床头。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何如?”使者回答:“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曹操听了,恨得牙咬得咯咯响,让人把那个匈奴使者给杀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脸上的胡须也比较多,有一天,唐太宗手下的大将李勣得了急病,太宗非常着急。医生按脉后说:“要治好这种病,得用胡子烧成灰做药引。”医生的话刚说完,唐太宗一剑割下自己的胡须说:“就用我的胡须做药引。”李勣病愈后非常感动。

我们还熟知一个成语“溜须拍马”,《宋史》记载,真宗时寇准做主考官,录取了一名进士叫丁谓,后来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参知政事,成了寇准的副手。

有一天寇准吃饭时胡须粘了汤水,丁谓赶紧为之揩拂。寇准笑曰:“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很羞愧。

还有更高级的“溜须”:明朝宣宗年间的大太监王振权势熏天,有个户部侍郎要做他的干儿子。王振问他为何没有胡须,这个人说:“爹爹无须,儿子岂敢有须。”王振大笑不已。

“溜须”又作最早写作“捋须”,他们捋的是“龙须”,但并没有讨好领导的意思。

三国时吴大将朱桓要回濡须驻扎,临行前向孙权敬酒:“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复恨。”孙权伏案探身,朱桓上前捋须感叹道:“臣今日真谓捋虎须也。”

北周将领梁士彦独守孤城,几近绝境。周武帝率军解围,周士彦面见皇帝,持帝须而表示:“臣几不见陛下。”周武帝也跟着他一起掉眼泪。

你看,这两对君臣关系有多好,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

须,又称做胡子,这个“胡”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胡说”?

有人说胡须的“胡”和胡萝卜的“胡”或胡椒的“胡”一样,指胡人。王国维认为,胡须子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是自唐以来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

另有一说,认为胡子不是“胡说”。《庄子·齐物论》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胡蝶的“胡”是什么意思?和胡人应该没啥关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原来是这样。

古今中外,胡须作为男人的重要的外部特征,审美上曾历经许多次的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瓦伦丁·米切尔在《论胡须》一文中所说:“胡子的命运就如同曲折前行的历史一般大起大落。它时而茂密生长,享受着一度的辉煌,时而大幅减少,最终消失蛰伏,等待着迎接下一次的荣光。”

关于胡须的故事太多了,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说胡须》,也没有说尽。

(熊代厚)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庞磊成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