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10:19:06 来源:潮州信息网
探寻潮州音乐的创新发展途径
如何推动潮州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潮州音乐有哪些独特之处?怎样将潮州音乐创新发展并演绎成大众化、流行化音乐?日前,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广旅体局、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协办,潮州日报社承办的2023年潮州文化大学堂“品‘潮’寻踪”第三期活动举行。
活动以“唐风宋韵·潮乐共潮兴”为题,中国当代杰出民乐演奏家、国家一级打击乐演奏员陈佐辉,广东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广东吉他研究会会长殷飚,潮州市音乐协会主席、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刘元平,中国好声音学员、新生代唱作人王以诺,潮籍知名音乐唱作人郑皓丹等国家级、省级演奏家,学院专家及知名音乐人齐聚一堂,结合专业所长和个人经历,围绕潮州音乐传承、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系统、深入挖掘潮州音乐发展脉络、文化传承、艺术实践和理论精髓,解读潮州音乐的独特之美,为潮州音乐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中国当代杰出民乐演奏家、国家一级打击乐演奏员陈佐辉: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潮州音乐在传承中发展
“在潮州音乐探索求新的道路上,要重视音乐传统的‘本来’,互鉴融合的‘外来’,大胆探索的‘未来’,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潮州音乐创新发展。”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陈佐辉认为,潮州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珍宝,保留着我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与风格。从传统意义的表演形式上看,潮州音乐具备六种表演形式,传承了中原音乐的“三弹五套”,在其流变过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逐渐形成独具潮州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潮州音乐中广为人知的一种表演形式“潮州弦诗乐”,是中国古代诗乐传承的代表,很多曲目都与古诗词相结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与河南地区的传统板头曲更是一脉相承,在板头上均为六十八板结构,并且这两种音乐表演形式的曲词开头都是排比句,这也更加印证了潮州音乐来源于中原地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潮州锣鼓乐是潮州传统音乐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潮州锣鼓乐在国内乃至国外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陈佐辉认为,潮州锣鼓乐中的“潮州大锣鼓”被誉为“东方交响乐”,在潮州音乐这个体系中可以说是享誉海内外,是传播力最广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究其原因,就是“潮州大锣鼓”植根于潮州地区,具有较好的群众性基础,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随着潮州人移居世界各地,不断传播与发展。他相信,潮州音乐终有一天会成为国内外乐坛的“一枝独秀”。
近年来,陈佐辉深深感受到,潮州的教育、文化主管部门一直积极地在推动潮州音乐发展。“举办文化大学堂活动,就是发展潮州音乐的一种创新形式。”他建议,潮州音乐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潮州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学习钻研潮州音乐,使潮州音乐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潮州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潮州音乐高质量发展。
广东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广东吉他研究会会长殷飚:
用中西方交融的演奏形式推动潮州音乐走向世界
“在西洋吉他原有技巧上结合运用潮州乐曲的调式,充实和发展了西洋吉他的表现力,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的演奏风格,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思路,有利于潮州音乐同世界接轨。”
据了解,2004年,殷飙在德国举办独奏音乐会,使用西洋吉他弹奏潮州音乐,赢得海外观众一致喝彩,甚至连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都向他拿谱子,并向他请教弹奏的方法技巧。
殷飙出生于音乐世家,五岁开始随父亲殷惠麟学习柳琴,后考入广州音乐学院附中主攻琵琶,兼学习吉他。在学习过程中,他觉得借助民族乐器中的技法,将中国民乐中的韵味融入吉他,有利于充分发挥吉他的表现力,将吉他成功地表现出与民乐同样的意境。因此在后来的创作中,他将聂耳先生的传奇曲目《金蛇狂舞》中间加了一个具有潮州音乐特色的段落,利用潮州音乐文化更好地与吉他相结合,以此来推介潮州音乐,带动潮州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正如殷飙所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一是吉他艺术民族化;二是推动吉他进课堂。”在文化大学堂“品‘潮’寻踪”第三期活动中,殷飚演奏了一些听上去“似曾相识”但却“别具风味”的“中国风”吉他作品,如《金蛇狂舞》《彝族舞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出水莲》等极具中国风格的吉他艺术,这朵最靓丽、绚烂的音乐奇葩,于演出当天在观众面前灿烂开放,令人惊喜的发现:原来吉他也可以这样迷人多变!
活动当天,殷飙还将父亲殷惠麟教授1990年编撰的《潮州南派琵琶曲目》及自己编著的《中国风古典吉他考级曲集》赠送给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学生,寄托下一代能够让潮州音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刘元平:
潮州音乐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众多,拥有宫廷雅乐、人文词乐、庙堂音乐等音乐类别,是中华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潮汕地域群体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追求,是一套丰富、完整而自成体系的乐种。”
刘元平认为,潮州音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清、精、雅”。“清”是因为潮州人饮食追求清淡,生活方式追求闲适,因此潜移默化影响到潮州音乐,使潮州音乐节奏舒缓有序、款步有声;“精”是指潮州音乐与木雕、刺绣等潮州民间艺术相同,有着精致、精巧、精美的特点,音乐婉转柔情,音调清新细腻;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体现了潮州人民崇高的人文精神追求,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端庄高雅,“雅”的特点正是由此而来。
“我第一次观看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发现几乎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有派人员参演,参演者有六七十岁的长者,也有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让我感觉到潮州人民流淌的血液中都有潮州音乐的艺术细胞。”刘元平回忆说,潮州人民表演的潮州大锣鼓所展现的情绪力量犹如江河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声势壮阔,至今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他认为,潮州音乐还具有“用潮汕方言演唱”“音阶和旋律结构独有”“乐器极具本地风格”等特点,是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方言音乐代表。未来,他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潮州音乐的研究与传承,培养更多的潮乐人才,引导广大音乐人创作出精品,不断提升潮州音乐的影响力。
中国好声音学员、新生代唱作人王以诺:
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创作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潮语歌曲
“年轻一代的潮州人对潮州音乐的了解,更多是来自潮州话及潮州传统文化。我曾用潮州话朗读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相比普通话,潮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能读出古诗的韵脚和平仄,更加让人感受到诗歌的优美,旋律更活跃。”
作为新生代唱作人,王以诺的原创歌曲大多以流行音乐为主,歌词中常出现的潮语方言成为他特有的音乐风格。2022年,王以诺参加浙江卫视《2022中国好声音》,以一首潮语歌曲《红头船》赢得了廖昌永和李克勤两位导师的转身认可。
据了解,对于潮剧,王以诺从小耳濡目染,对潮州话有特别的感情,也从潮剧等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了《胶己》《红头船》等潮语歌曲。其中,《红头船》以潮语方言和动感的音乐旋律讲述了老一辈人“过番”拼搏的故事和精神。
如何将潮州音乐创新发展并演绎成大众化、流行化的音乐?王以诺认为,潮州话具有独特性,十分宝贵,发展潮州音乐可以在学好潮语的基础上,借鉴了解如粤语等其他地区的方言,互相融合、相互促进。音乐创作也是一种记录生活、情怀及精神的方式,他常从生活场景的点滴中汲取灵感,把具有家乡特色的元素融合到音乐创作中,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年轻一代的潮州人要学会把传统文化‘捡’回来,要学会从自身接受它,再去传承和发扬。未来,我也将创作更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潮语歌曲,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自己的家乡方言,也希望借助潮语歌曲,进一步传播潮州音乐、传承潮州文化。”王以诺说。
潮籍知名音乐唱作人郑皓丹:
保持敬畏之心 传承创新不离根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大多是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又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成长,对于耳濡目染的潮州音乐或潮州戏剧等传统潮乐,甚至有过抗拒时期。当我走出潮州,以‘从外面看回来’的角度看潮州音乐,发现潮州有很多自己的文化瑰宝。”
郑皓丹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长期居住在广州。作为会计专业出身的非科班音乐人,郑皓丹热爱潮语音乐创作,于1999年创作潮语歌曲《有闲来食茶》,并发表于网络;2008年,郑皓丹以艺名“潮州阿舍”发表单曲《湘子桥》,进一步传播潮州音乐文化。此后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他一直致力于把潮州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流行音乐中,以此来传播潮州音乐文化。
潮语流行歌曲是否属于潮州音乐的范畴?郑皓丹分享了自己在陈天国教授一本关于潮州音乐的书中看到的四个观点,归纳起来即是:音乐形式能否在地域长时间流传;流传时间是否宽广;被潮州文化同化的程度大不大;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潮语流行歌曲满足以上四个观点,应当被归属到潮州音乐的范畴里面。”
如何将潮州音乐创新发展并演绎成大众化、流行化的音乐?郑皓丹认为,新一代潮语音乐人要保持敬畏之心,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前辈在潮州音乐创作中的优秀经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更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未来我将持续学习和创作,继续以‘从外面看回来’的角度,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更好地传承、传播潮州音乐。”
文字整理: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宗楷 丁玫 见习记者 黄嘉烁 陈莹
摄影: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生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吴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