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0 19:36: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5月9日,潮州人文大讲堂“红色潮州·英雄乡村再出发”首场活动走进潮安区江东镇江东中学。活动首站为何选择江东镇?江东镇又有怎样的红色故事?
江东镇位于潮安区东南端,处于韩江中下游,因革命历史事件、革命历史人物,而被打上深深的红色文化烙印。该镇佘厝洲村的潮澄饶革命“一老家”、仙洲村“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地旧址——黄氏宗祠、“洪灵菲旧居”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家讲述】陈培浩:江东的红色情怀
“历史不是已经消失的事,而是一个存在的现实。”在首场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作协主席陈培浩以《江东的红色情怀》为题,从江东走出的红色革命作家洪灵菲讲起,进而讲述潮州“左联”六杰:洪灵菲、戴平万、柯柏年、梅益、冯铿、陈波儿的革命故事,为学生们梳理出一个个来自潮州的“乡村英雄故事”,让革命烈士们的形象生动了起来。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是中国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品,是当时的畅销书。”陈培浩认为,这代表了一代青年非常特别的经历,包括他们强烈的苦闷,又强烈地想要获得自由的一种追求。当时,洪灵菲一个人的稿费支撑起很多人的生活,支撑起很多革命同志的革命的信念,也正是因为洪灵菲的文学影响力非常大,当时上海包括鲁迅在内的作家们一起筹办了“左联”。“左联”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联盟,也是一个革命组织,配合党的革命工作。
“很多人知道冯铿是因为鲁迅写的一篇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在讲到冯铿的故事时,陈培浩认为,出身书香门第的女作家冯铿,虽然深受家庭熏陶,但她跟她的父亲、哥哥这种老派文人又不太一样,她是有强烈的革命追求的一个新女性。
陈培浩表示,在1927年革命艰难的低潮时刻,依然有这么多潮州革命先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的信仰,这对于我们今天每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值得思考、非常值得去缅怀的一种精神。
【村干部谈乡村发展】将着力打造红色主题美丽乡村
江东父老今犹在,盛世续唱英雄歌。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江东镇围绕打造农业强镇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打造田园综合体,探索建立“农业+旅游+就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江东样板。
仙洲村干部黄荣亮表示,仙洲村将依托红色资源“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地旧址,以“一村一品”规划“红色文化体验”、“生态农旅”等不同主题的乡村振兴项目,通过联合其他村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资源联盟,共同促进周边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形成点、线、带的多元旅游资源融合,充分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让红色的基因、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将着力打造红色主题美丽乡村,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之美,赋予乡村振兴崭新的活力。
【红色链接】江东有哪些红色资源?
1.“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地1927年8月前后,中共汕头地委为加紧发动组织汕头地区工人、农民策应南昌起义军南下潮汕,调潮安县委书记陈振韬同志返回汕头市工作(当时潮安县委设在枫溪)。省巡视员黄居仁同志提出由林务农同志担任潮安县委书记。林务农同志接任书记后,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便将县委驻地转移到江东仙洲,设于仙洲村黄氏宗祠内办公。当时县委书记林务农,组织部长陈府洲,宣传部长龚文河,委员有林谦、许筹、赖其泉、孙应采(女)。
仙洲村“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地旧址——黄氏宗祠内景。9月23日,南昌起义军到潮州后,县委也从江东仙洲迁入潮州城。9月30日,占领留隍的敌人进袭潮州城。几经激战之后,起义军于当天下午分别向饶平县境内和普宁流沙方向撤退,县委也再次重返江东仙洲。县委在回仙洲途中还收容了一些起义军的伤病人员,安排在各乡同志家里掩护并进行治疗。1927年10月上旬,林务农同志因革命需要调离潮安返回海丰工作,把县委书记职务交给许筹代理,后由原潮安县部委农委书记方临川接任。
2. 中共潮澄饶县委机关驻地一一佘厝洲村李习楷旧居佘厝洲村李习楷家是潮汕抗战时期潮澄饶汕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指挥中心。位于潮安县江东镇李习楷旧居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四点金”式小院里。
佘厝洲村李习楷旧居内景。佘厝洲村东南毗邻饶平县隆都区和澄海县上华区,是潮安、澄海、饶平三县边界的中心。1939年10月,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增设敌后区工作部(周礼平任部长),在佘厝洲村建立抗日游击斗争据点。1940年4月,潮澄饶游击小组(1945年3月改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潮澄饶敌后突击队)在这里宣布成立。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敌后区工作部长周礼平在这里领导这支抗日武装队伍,开展打击日伪顽斗争。李习楷家成为中共潮澄饶汕敌后县委机关和潮饶边县特派员驻地。1944年10月,周礼平在这里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决定重新成立潮澄饶县委,书记周礼平(后为吴健民)。机关初设于饶平隆都樟籍(今属澄海),后移至佘厝洲李习楷家。1945年12月,潮澄饶县委在佘厝洲召开会议,传达《双十协定》,调整潮澄饶地区党组织,部署党组织彻底转入地下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佘厝洲村是潮澄饶游击队隐蔽和接送兵员支援凤凰山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潮澄饶平原县委和平原武工队的活动点和地下交通网点。
从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结束的整整10年间,佘厝洲村历经敌人的多次“围剿”,仍巍然屹立,斗争不息,长期是潮澄饶平原革命的一个中心据点,因此被誉为革命的“一老家”。
3.中共潮澄澳县委旧址、农会旧址革命老区西前溪村是江东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地方。从1926年潮安县农民协会委员李绍法、李子俊到西前溪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林成举、林裕锡、林义昌等发起农民协会,随后成立江东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带动周围的下湖、蓬洞、谢渡、仙洲等乡村革命群众组织农会和赤卫队开展革命斗争,为“七日红”前后中共潮安县委驻扎在仙洲创造条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潮安革命活动归属中央苏区闽粤赣边特委领导下成立的中共潮澄澳县工委和县委,由于前溪具有良好的革命基础,1931年5月,潮澄澳县委书记李子俊带领县委机关同志驻扎西前溪林氏宗祠,西前溪成为潮安、饶平、澄海、南澳和汕头的革命指挥中心。1932年林裕锡担任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二师第三团红三大队指导员,为开展浮凤苏区做出了重大贡献。西前溪潮澄澳机关旧址成为潮安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的重要依据。抗日战争时期,佘厝洲成为潮澄饶汕的抗日指挥中心,由于多次受到日伪军队的袭扰,潮澄饶汕党组织及其领导游击队时常转移隐藏在西前溪林成举、林裕锡家中,有时隐藏在横坑彭八、彭荣城家中。西前溪的横坑又成为潮汕抗日指挥中心的重要活动基点。解放战时时期,江东作为潮汕平原与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活动中心。西前溪林氏宗祠(世德小学)正面。从1926年到1949年,西前溪经历革命斗争24载,涌现出大批有志青年投入红军赤卫隆队、抗日游击队和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四支队队员,为潮汕的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西前溪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林成举(别号亚老)、林裕锡、林文昌,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木顺、林利祥(华侨回乡抗日)、林绍明、林秀杏等7位烈士。西前溪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村庄。至今,大革命时期的西前溪农会旧址世德小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潮澄澳县委机关旧址和七位烈士故居仍保存完好。
4.洪灵菲烈士故居洪灵菲烈士故居,位于潮安县江东镇红砂村一座由10多间平房环绕组成的小院中。该院落门楼朝南,匾额原有“亦瑞居”三个字。
洪灵菲烈士故居正面。洪灵菲(1902-1934年),原名洪伦修,辈序名树森,曾用名洪素佛、李铁郎、林曼青、林荫南等。190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江东镇红砂乡,现代著名左翼作家。1926年6月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海外。1927年10月、回到上海任中共闸北区委三街道党小组长,与杜国庠、戴平万组织“我们社”,主编《我们》月刊,宣传革命文学,同年冬至1930年春,他写出了近200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革命斗争生活,表现工农群众的觉醒,起到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揭露、打击敌人的作用,在文学战线上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与鲁迅、田汉等7人被选为常务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左翼文化工作者一起,大力开展反蒋抗日宣传。由于国民党对左翼作家的残酷迫害,他再次受到通缉,被组织调离上海,先后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组织部工作。1932年,“中国反帝大同盟”成立,他任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1933年2月调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处长,协助孔原领导中共华北6省的工作。同年7月,因叛徒出卖,洪灵菲在北平被捕。1934年夏,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北平,时年仅32岁。
5.中共潮安县工作委员会驻地一一“梅兰轩”书斋1949年4至10月,井美村的梅兰轩书斋是中共潮安县工作委员会驻地。书斋位于村南面村沿,是一所老式的二层楼房,历来是井美村的私塾,至今原址尚存。当时中共潮安县工作委员会以井美村梅兰轩书斋为机关通讯驻地,开创了潮安平原革命斗争新局面。井美村于1993年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审定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
6.刘贤名故居
1932至1935年,就读于韩师的刘贤名出任江东中江乡乡长。随后刘贤名介绍共产党员陈谦到他家乡井美小学教书。在陈谦的影响下,刘贤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贤名积极支持东风开明士绅陈政组建“东风抗敌同志会”工作。1939年9月,由陈政任区长的国民党潮安第五区区署由东凤迁至刘贤名的家乡江东井美村。刘贤名被委任为区员,成为陈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得力助手。他们在江东成立“五区抗日动员委员会”,刘贤名是主要成员之一。他支持陈政容纳共产党领导的青抗会会员和共产党员到五区自卫队开展工作,建立合作关系。
江东沦陷后,日伪潮安县长陈献猷任命刘贤名为日伪江东区(第五区区长。此后,刘贤名在国民党与日伪之间积极周旋,为共产党的游击队提供日、伪、蒋的情报,并为潮澄饶游击队在佘厝洲隐蔽、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后,刘贤名利用他的社会地位,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情报,动员当地青年参加革命,给武工队提供粮食和活动经费,掩护武工队在江东一带的活动,使中共潮安地方组织在江东安全顺利地开展工作。
7. 黄名贤烈士故居黄名贤烈士故居位于江东下埔村,1938年,中共潮汕地下党组织在下埔村建立党支部。抗战时期,下埔村村民黄名贤的弟弟黄名昌从马来西亚回乡宣传抗日,黄名贤受其弟的影响,参加抗日活动。在黄名昌、黄名贤二兄弟的发动下,不少村民积极参加了党组织及武工队,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后黄名昌因身份暴露,在汕头遭日伪诱捕后杀害。随后日本军又多次围村扫荡,黄名贤和妻子王菊花仍不屈不挠,继续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中,他们家成了潮澄饶抗日游击小组的转动点。解放战争时期,黄名贤、王菊花家仍为革命队伍交通联络站,夫妇接送过往同志。
1948年第四突击队下平原,江东成了平原连接山区的交通要道,许多革命同志来往于家中,由于叛徒出卖,黄名贤、王菊花及堂侄不幸被捕,受尽毒刑,坚贞不屈,保守党的秘密,最后在澄海隆城惨遭杀害,献出了宝贵生命,出现了一门三烈士的壮举,使地下党组织顺利发展壮大。
来源:潮州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