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0:17:57 来源:潮州信息网
11月17日,2024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培育文明之花 共绘秀美潮州”——故事妈妈讲“我们的价值观”文明实践之“侨”文化专场研学活动在市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明办主办,市广播电视台、市博物馆、市民生志愿者协会共同承办。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参观侨史展厅、写批体验等环节,为参与亲子家庭展示一幅潮州华侨文化的生动画卷。
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数千年前潮州已是先民繁衍生息之宝地。自古以来,富于创业精神的潮州人,远涉重洋,开基立业,蔚然成风,潮州是一个与四海五州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著名侨乡。这次参加“侨”文化研学活动,同学们都非常期待。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下南洋”吗?知道“红头船”吗?“过番谣”是否耳熟能详呢?什么是咕哩?过番三件宝又是什么呢?潮州市博物馆宣传教育部负责人郑湘妮为亲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潮人下南洋”专题讲座,带领大家领略华侨文化的独特魅力。
郑湘妮老师还带领现场亲子诵读《打起包裹过暹罗》《一溪目汁一船人》《卖咕哩》等郎朗上口的过番歌谣,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问答环节上,大家更是踊跃发言。通过老师讲解潮汕侨批从起源到落幕的历史变迁,让大家对“什么是侨批侨汇”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后,大家跟随潮州市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何跃欣讲解员,一起走进“潮州侨史展”。潮籍华侨过番主要是去哪?暹罗是指哪里?什么是侨批?送批人需要准备哪三件最基本的工具? 带着这些问题,跃欣老师带领大家一步步解开潮州华侨文化的神秘面纱。
“潮州侨史展”以“根”“魂”“梦”为主轴,直观地展示潮州华侨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同学们也在参观的过程中一一找到了答案。
潮州人侨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潮州籍华侨华人(海外华侨加上外籍华人包括已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华商新生代)人数已达1500万。潮州人在海外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十分重视传承以潮州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潮州华侨华人璀璨的历史和荣耀彪炳史册,体现着潮州华侨文化以中华民族为“根”、以中华文化为“魂”,以携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为“梦”的深刻内涵。以物证史,以物叙史。在参观过程中,跃欣老师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生动丰富的讲述,传递海内外潮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天顶飞雁鹅,阿弟有亩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打起包裹过暹罗,欲往暹罗卖酸膏。赚有钱银多少寄,寄回唐山娶老婆。”跃欣老师还现场带读过番歌谣,给大家带来一场“沉浸式”观展体验。在模拟的“红头船”船舱里,同学们体验着出海的晕眩,感受着旧时潮人过番的惆怅心情。
接着大家来到侨批馆参观。侨批,在闽方言中有“信”的含义,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且保存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具有“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
跃欣老师还特地给大家讲解了寄侨批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侨汇即华侨汇款,是华侨从海外寄给侨乡眷属的赡家费。据饶宗颐《潮州志》“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十之四五”。由于缺乏劳动力,侨汇收入平均占侨眷家庭收入的80%。侨汇行为是海外侨胞自觉肩负家庭道义责任的直观反映,实际上衍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对华侨个体的深刻影响。
参观结束之后,同学们纷纷在文创打卡点领取协会为大家准备的潮博明信片,并加盖潮州市博物馆印章。
为了加深大家对华侨文化的理解和记忆,跃欣老师在小课堂上来了一次“小测验”。送批人需要准备哪三件最基本的工具?“雨伞、市篮和水布”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回答。知识竞答透过展厅鲜活生动的展示和老师专业细致的讲解,大家深入了解“侨”文化,对“什么是侨批”、“侨批的形式”、“侨批的时代特征”等有了具象而又深刻的认识。活动现场还精心准备了信纸,让同学在写信的过程中加深对侨批的认识。写批体验同学们认真地书写信件,在一笔一划间,真切感受着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了解华侨的历史背景、迁徙经历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了解华侨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生动展现老一辈华侨华人开拓进取不忘根脉、身处异地拼搏奋斗的艰辛历程,讴歌广大华侨华人爱祖国、爱家乡、爱自己家人的赤子之情;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侨文化、潮州文化,让爱国爱乡、拼搏进取、诚信守诺等侨文化精神在他们心中扎根绽放。
接下来,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将继续借助故事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系列活动将在我市各文化场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推出。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场故事会~
来源: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