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0 21:00: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青山碧水新芽香,巧手飞舞采茶忙。眼下,潮安区登塘镇1万亩茶园已进入春茶采摘和加工高峰期,茶农们趁着大好春光,穿行在茶垄间,抢“鲜”采摘春茶,一幅“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的春日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登塘炒仔
4月15日新闻视频
一场春雨过后,登塘镇大葫芦山上的茶树纷纷吐露新芽。趁着天气晴好,采茶工穿梭于茶垄之间,一片片鲜嫩茶芽被轻轻摘下,放入茶袋中,春意盎然的茶山一派繁忙景象。
茶农 邱镇炳:我茶园的总面积有800多亩,品种很多,有佛手、锯朵、宋种、鸭屎香等,茶龄有20年左右,最老的有40多年。3月27日开始采摘,主要以白叶为主。刚开始有16至17名采茶工在采摘,每天可以采摘100多斤茶。
登塘炒仔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登塘镇独有的茶叶品类,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复炒三道工序。与凤凰茶相比,炒仔茶的制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火候的掌握和茶叶的翻炒技巧。炒仔茶经过复火加工后,色泽呈铁灰绿,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白霜,这是其显著特点,也是回甘力强的原因之一。
茶农 邱镇炳:做炒仔茶关键在于打茶菜和炒制过程中的火候控制。我的追求是原生态和质量,火候在于自己的经验,根据声音,判断干湿度变化,听声音就行,不用去触摸。一炉茶第一次炒制要10个小时左右,第二次复炒也要10个小时。
在蓝家湾生态茶园,一架搭载多光谱成像技术的无人机正对茶山实时监测,快速判断茶叶生长状态,辅助茶农高效完成春茶采摘。茶叶采摘后,采茶工将一筐筐翠绿的茶青放在轨道上向山下运输,方便、快捷、高效。茶农蓝明景告诉记者,自从引进茶园单轨运输设备,通过科技手段对茶园实现科学种养,春茶采摘期“亩均效益”预计提升20%—30%。
茶农 蓝明景:我种植茶叶面积是200多亩,前期采摘的品种是蜜兰香,这两天做出来的茶效果很好,产量也比往年好一点。有专家经常来指导,茶叶的质量逐年提高,科学管养,科学种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驻登塘镇科技特派员 林威鹏:我们的茶山分布比较广,茶农有时候去茶山看茶树养分怎么样,是否可以采摘比较麻烦。通过多光谱技术,可以辅助茶农看一下哪些茶山可以采摘或者是那些茶树的养分高或低,为茶叶采摘以及茶叶施肥做技术参考。
农业无人机在今年的春茶采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茶园中不可或缺的“运输能手”。只见一筐刚采摘下来的茶青随着无人机腾空而起,仅需几分钟就被吊运到山下的茶场进行晒青炒制,抢占“鲜”机。
无人机操作员 李子建:平时我们开摩托车走山路,大概要半个小时。但是操作无人机上去,像这种盘绕的山路,正常只要3分钟。而且这一程是减少了人员和车辆的很多损耗,比较环保和便捷。由无人机来调控是属于智能型,在运输过程中比较安全。
登塘茶区目前茶叶种植面积约1万亩,年产值近2亿元。近年来,登塘镇致力于在世田村、大葫芦村等茶叶主产区推广生态茶园管养,通过邀请农科专家进行培训,使得茶园管护更加科学高效。2024年7月,《登塘炒仔茶》团体标准发布实施,进一步提升登塘炒仔茶质量水平,实现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助推登塘镇茶产业逐步走出生态化、集约化、品牌化的道路。
潮安区登塘镇茶叶协会会长 李俊:去年登塘炒仔茶团体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协会积极推动团体标准的实施,通过组织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确保茶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协会还加强了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茶叶品质提升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为登塘炒仔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驻登塘镇科技特派员 林威鹏:我们通过举办登塘炒仔茶团体标准宣贯会,让团体标准的很多知识为更多茶农和从事茶叶生产的商户知道,规范登塘炒仔茶从种植、加工、储藏、包装等方面,主要是更好地提高登塘炒仔茶的知名度,为推广登塘炒仔茶做重要的技术支撑。
登塘镇将围绕“特色镇”发展定位,持续擦亮“登塘炒仔茶”金字招牌,推行生态种植技术和智慧管养等举措,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优做强优势茶产业。
潮安区登塘镇副镇长 柯泽歆:接下来,我镇将通过打造生态茶园、发展茶旅产业等方式,推动炒仔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红色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来源: 潮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