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1 11:04:31 来源:潮州信息网
在潮安区,一批特殊的“巡查员”每天清晨7点准时升空,它们就是无人机!自2025年3月底低空经济项目全面启动以来,潮安区将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两违”治理工作,率先在全省构建起“1个平台+1套机制+N类场景”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布局智能化硬件设备、搭建高效运作平台、建立闭环工作机制,实现“两违”治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两违”线索数量下降86.7%。
01
搭建智慧硬件体系,
筑牢治理技术基石。
无人机巡查
为突破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下、盲区众多的局限,潮安区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无人机智慧监控体系,为“两违”治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在硬件布局上,已建成27座智能化无人机机场,配备4台机动组和33个高空球机,搭配政务低空共享智慧平台,形成“固定机场+机动设备+高空监控”的多层次硬件网络。智能机场的无人机在每天清晨7点准时升空,单日巡航能力达300公里,可覆盖山区、背街小巷、河道两岸等传统巡查手段难以触及的区域,实现对全区1080平方公里土地的无死角覆盖。在技术应用上,每台无人机均预设自动线路规划功能,借助AI技术自动比对不同时点影像,快速识别违建动态;同时通过“一注三图”模式,即卫星图标注结合建筑物俯视图、正面图、侧面图,全方位记录并精准固化违建现状,确保对“两违”建筑的不间断巡查监控,为后续精准治理奠定数据基础。
02
发挥数据赋能作用,
提升治理精准效能。
无人机指挥调度系统
依托无人机技术采集的海量数据与AI智能研判能力,潮安区大幅提升“两违”治理的精准度与效率,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的升级。在数据采集与分析方面,无人机每10天对全区土地进行一次无死角“体检”,截至目前累计飞行里程超24万公里,采集影像近200万张,为“两违”识别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撑。AI系统实时对采集数据进行研判,精准锁定新增违建,有效避免人工识别的遗漏与延迟。在治理成效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两违”发生率,全区“两违”线索数量较首批下降86.7%,同时缩短了治理响应时间,实现“早发现、早处置”。如,2025年6月,无人机发现某镇村一处占耕违建后,当地综合执法队迅速出动完成核查并拆除,牢牢守住耕地红线,2025年以来庵埠镇已清理“两违”面积8.27亩,新增违建显著减少。在北部山区归湖镇,127平方公里土地的巡检周期从“月级”缩短至“十日级”,人力成本持续下降,2025年以来该镇借助无人机动态监测累计拆除违建面积超1000平方米,监测发现的32处宅基地施工工地在完善手续后合法建设率达100%。
03
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构建治理闭环体系。
潮安区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两违”治理闭环机制,确保治理工作高效推进。在队伍建设方面,组建起区、镇、村三级加专业飞手的“3+1”工作队伍,强化网格化巡查,紧盯早晚、节假日等抢建高发时段,实现“技防+人防”的高效互补,既发挥无人机技术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又依托基层网格力量强化现场管控。在责任分工与流程管理上,全区建立“巡查上报—数据分发—汇报报送”闭环机制,明确三级责任体系。镇(场)村负责强化地面网格巡查与记录上传,及时反馈现场情况;区自然资源局承担无人机数据分发与违建合法性判定职责,在接收到新增违建提醒后迅速将线索分派至属地乡镇;住建、纪委监委等部门按职责联动,在确认新增违建后,依法快速查处整改,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责任到人。
04
坚持疏堵结合策略,
从源头化解治理难题。
在严格打击“两违”行为的同时,积极疏通合法报建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建房难”问题,从源头减少违法建设发生,实现“两违”治理的长效化。在“疏”的方面,针对群众合法建房需求,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2025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一户一宅”认定超9100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审批2900宗;已完成5个批次的用地手续,用地面积38.39亩,有效解决229户农民住房难题,另有9个批次、314户“农转用”报批正在有序推进;同时针对历史遗留或特殊原因形成的违建,引导业主完善手续,避免因群众不了解政策而造成违法建设,实现从被动应对违建到主动服务群众的转变。在“堵”的方面,依托无人机技术与闭环工作机制,快速核查、依法拆除,切实维护城乡建设秩序,为县域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来源:潮州百千万工程、潮安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