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江东竹笋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0-06-18 09:32:2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曾慧

竹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历代吃货兼文豪都曾将食笋大书一笔,把吃笋当做一件堪比弹琴下棋吟诗作对的风雅之事。可见笋不仅是美食,食笋也是雅事,把舌尖上的满足赋予了“清高”的意韵。

清代戏剧家李渔曾写道:“竹笋乃是蔬食中第一品也。”把竹笋的食用价值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潮汕地区食笋也颇有讲究,坐拥山水之美的江东镇,自古便与笋、竹结缘。惊雷一响,竹子在地下的芽尖便冒出土壤;再经谷雨润泽,竹笋矗立得亭亭玉立。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立夏过后,这正是采挖竹笋最好的时节。敦厚、腼腆的江东竹笋整装待发,赶赴潮汕人家餐桌的盛夏之约。

在青翠碧绿的竹林中,深埋在土里的江东竹笋,可谓是标准的伏地魔。没有一点经验,竹笋就算躲在眼前,也让人浑然不知。因此挖笋的过程是一场和时间的博弈,比的是经验,拼的是手速。只有经验老道的挖笋人,寻着笋鞭走向上下求索,方可找到些许痕迹。只见他们看似随意,但实则小心翼翼地将周边土壤放松,将竹笋轻轻取出,再把泥土填回去,力求保护好竹笋的根部。想来来年,此处定又会有一根好笋。

《尔雅》说:“笋,竹萌也。” 新鲜的竹笋沉甸甸的,表面还有毛茸茸的鳞片,笋衣呈现略深的褐色。剥去一身“灰头土脸”,便会露出丰满肥硕、洁白如玉的笋肉,像白白胖胖的初生儿,看着总让人十分欢喜。江东竹笋含水量略低且横隔间隔紧密,形状多似犀角,切开之后笋节密集犹如梳齿。因其清香酥脆、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大家喜爱,被潮汕人家视为美味佳肴。因此鲜嫩的竹笋在清晨还铺满了摊位,过一两小时,就会被买菜的人扫荡一空。

江东竹笋煎炒煨炖、无不佳妙,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各异。因纤维少,清甜鲜嫩,产于沙地土壤,生于韩江河边,大概是骨子里有种清淡平和,超脱世俗的文雅,最为适于清淡煮法。潮菜里的笋,不会叫别的味道喧宾夺主,看重的是一个“鲜”字。极新鲜的竹笋,对半切开,用刀背拍松,切成细丝焯水去涩味,再以少油少盐翻炒均匀,加芡水焖煮后,以大火收汁。对于潮汕人家来说,笋加料太多,会掩盖了竹笋本有的鲜甜。这样的笋丝,将鲜嫩爽口与甜味结合得恰到好处,吃起来又鲜又不油腻。素炒笋丝,细白纤纤、鲜嫩清脆,凸显竹笋原始的鲜甜味,让你瞬间在舌尖感受到大地的苏醒。

竹笋炖鸡,算是把新笋的优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好菜。鸡汤本身就极浓郁,来自脂肪的香气初尝令人心醉,多喝却容易令人生腻,但若是加上竹笋的清香,便恰好中和了这份油腻,汤鲜笋美是为一绝。一揭开锅盖,在锅内盘旋了两个小时的香气便轰然扑鼻而来,竹笋在浓郁的汤汁中起起伏伏,散发着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鲜美气息;鸡肉则炖得欲化不化,略带黏稠,缠绵轻巧地划过舌尖;汤汁将所有的滋味温柔包裹,入口清香而鲜甜。蓼茸蒿笋上舌尖,人间有味是清欢,正应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哪怕竹笋仍有点涩味,也被肉汤浸润得柔和无比了。

李渔说,“笋为蔬食之必需,虾为荤食之必需”。当地鲜邂逅海鲜,片刻即碰撞出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米黄的冬笋片,橙白的虾仁,再加上几段翠绿的蒜苔,便是一道清淡美味。笋片滑嫩中不失清脆,虾仁鲜嫩弹牙,无须过多调味,食材本身的鲜香便足以让人沉醉。而炒笋饭吸收了竹笋、香菇、腐枝干等的香味和营养,吃起来口感丰富,脆嫩可口,老少皆宜。经过时间的煨炒,使白米饭散发出浓厚的香味,香味中又带着竹笋的清香,真的妙啊!竹笋中游离而出的氨基酸,伴随着腊肠与酱油的甜咸点缀,浓烈中又不掺杂着半点荤腥的鲜香;再加上小葱那一丝软软清气,让一碗纯粹的炒饭也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在不少老饕心里,笋粿是潮州特产。笋粿的所用之笋,正是又脆又甘的江东竹笋。把竹笋、香菇切粒,与虾米和肉末一起做成馅料,包在粿皮里。粿皮是用粳米磨成粉浆炊熟的,表皮柔软,口感润滑。再用大蒸笼蒸熟,变成香气扑鼻的笋粿,令人口水欲滴、食指大动。吃时蘸上酸甘的陈醋,舌尖笋韵,燃爆味蕾。

对于土生土长的潮人来说,小小竹笋里,蕴含着韩山的味道、韩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正是“出了这片山头,笋就没有这个味儿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