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游旱龙”民俗活动。(来源:余秋松)
【文脉传承】 “游旱龙”传承六百余年“游”进校园焕发新生
“张果老活到十万八千九,唔北看见龙船街上走”——在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有这样一句广泛流传着的潮汕话俗语,讲的正是在省内乃至国内都较为罕见的“游旱龙”民俗活动。该活动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在2015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下,这项非遗在新时代又慢慢焕发出新活力,不仅通过“游旱龙”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同时“旱龙”彩扎工艺等传统技艺也逐渐创新形式、走入校园,走进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心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其中,不断推动着这项古老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
“旱龙”游进课堂 传统文化入编校本
2021年4月,所城镇中心小学入选广东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这让全校师生大受鼓舞——不仅有助于推动“游旱龙”民俗这项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也为中小学生感受“旱龙”彩扎工艺魅力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自2018年下半学期开始,我们就尝试把‘旱龙’彩扎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这是所城镇首次、也是唯一的创新尝试。”据所城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郑细燕介绍,目前,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游旱龙”的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等已编入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并定时开展。
郑细燕向记者坦言:“我们学校艺术专职教师少,只有一个美术老师要兼顾所有学生的课程,所以起初是从4、5年级开始尝试,但后来,为了推动文化传承,我们把难度升级,改从一年级就开始推广教学,现在,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4节相关课程。”此外,她与美术老师彭林添还提出了把传统文化编成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
该校六年级学生杨梓煣学习“旱龙”彩扎工艺已近两年,如今的她对这个传统文化课程兴趣浓厚,她告诉记者:“这个课程让我收获很多,不仅认识了大城所游旱龙这项民俗活动,还体验到它的制作过程,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旱龙”彩扎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来源:受访者供图)
非遗文化工作坊成绩喜人
除了把“旱龙”彩扎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这个创新尝试外,从2017年起,该学校还成立“大城所旱龙工作坊”,以“游旱龙”民俗为载体推广非遗文化传承。该工作坊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放学或周末进行,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让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到大城所参观、学习龙舟的制作。
此外,据所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杨伟忠介绍,所城镇中心小学还会定期邀请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课,向学生讲解“游旱龙”文化历史,开展绣球、龙鳞等龙舟部件的制作教学,让更多学生感受了解大城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郑细燕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工作坊的喜人成绩,2019年,旱龙工作坊参加饶平县教育局举办的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同年12月,所城中心小学“大城所旱龙工作坊”参与了“饶平县学校体育艺术系列活动”,是此次活动中唯一具有省级非遗身份展演单位,得到一致好评。
“接下来,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我们还准备继续编写校本课程,课程分为三部分,包括文化传统讨论课、工艺制作课、探索创新课,”郑细燕信心满满,她说,“我们想要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留住手艺,传承匠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文脉溯源】
关于“游旱龙”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东里志》:“五月五日端午……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
“游旱龙”在每年端午节前后连续六天举行,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每天都会出游不同颜色的龙舟。游龙队伍出发前,由老者一人在前引路泼“红花水”,鸣锣十三声开道,城内的青壮年身着戏服,扮演成明清时期大城守御千户所驻军的模样,或扛彩旗,或扛龙舟,或抬神像香几,还有队伍分列文、武两班在龙舟后助阵,游遍城内“三街六巷”,所到之处,乡民纷纷燃放鞭炮,夹道喝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各家各户会在游龙之际,把当天祈拜的男女“福身”和“五土钱”“脱难钱”“家门钱”等投入龙舟中,由龙舟载往东门外烧掉,表示招祥驱秽。其它龙舟游出城门后,龙舟部件和绣球往往会被孩子们哄抢一空,将它们挂在家中,以寓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