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4 12:07: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延续城市文脉 传承城市精神
千年古城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出台《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以实施26个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古城北部府衙片区为重点,深挖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拓展古城空间格局;潮州菜烹饪技艺、珠绣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涌现出“网红”狮峰村、红色世田村、生态叫水坑村、畲族李工坑村等一批特色乡村……
潮州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是奋进新征程的独特资源、宝贵财富。自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潮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这一目标,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计划,加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美食之都“三区一都”创建,着力在古城修复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发展上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把潮州文化保护好、延续好、传承好。
保护“特色”城韵 留住乡愁记忆
重建地标建筑,寻回古城韵味,彰显文化魅力。5月25日,备受关注的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晚清时期潮州内八景之一的“镇海晚钟”(也称“府衙钟声”)也将重现。这意味着,跨越百年之后,潮州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镇海楼将重新回到海内外潮人的视野之中,并有望成为潮派建筑的集大成者、维系乡情的文化地标。
去年12月底,我市出台《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了2021年、2023年、2025年三个阶段建设目标,部署了深化古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24条具体措施,并确定26个文旅项目进入重点项目库予以实施,再次提速古城保育活化行动。
《计划》出台以来,古城内又一批修缮及重建项目正加紧建设。“李厝祠修缮工程”“黄尚书府后座修缮工程”“湘桥区博物馆、文化馆新馆建设”“建设潮州古城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等项目已建设完成,廖厝祠修缮、百花台民俗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也正在加快推动中。
同时,我市坚持修旧如旧,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微更新、微改造,分批次推进古城内139处登记文物点及部分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让城市居民感受家门口的历史文化之美。
今年初,涵碧楼革命纪念馆修缮一新,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感受当年的枪林弹雨,融入到“强渡韩江”这一场战役中。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红色侨乡资源大普查,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目录,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涵碧楼革命纪念馆、“左联”潮州英杰故居等重点红色点整体升级工作,擦亮红色名片。
培育“精致”品牌 活化非遗传承
6月底,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指导,市潮剧团创排的地方红色题材现代潮剧《茂芝·星火》在潮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次演出。剧中连接革命起义、军民同心、百姓力量的脉络,再现1927年“茂芝会议”党领导人民军队为信仰而战斗的史诗画卷。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绽放着迷人的光彩。潮剧《茂芝·星火》的创排,正是潮州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缩影。我市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工艺美术“八个一”工程,让非遗惠及更广大群众。启动编撰《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潮州菜烹饪技艺、粤绣(珠绣)被认定为新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全市共有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8项省级非遗项目、2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7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大集群,“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复评顺利通过。同时,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制定“潮州牛肉丸团体标准”和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打造一批标杆型、特色化“潮州旅游宴”美食品牌示范点。
与此同时,推动非遗由口传心授传承模式逐步向依托学校培养人才、扎根社会扩大基础转变,组织10多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中小学、高校举办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培训班等。结合“南粤技工”等职业技术培训,开展潮绣、潮州剪纸等非遗培训班120场次,参训人员近2000人;举办“潮州菜师傅”创业创新训练营,已培养“潮州菜师傅”带头人106人。
此外,不断深化非遗研究,在市文化研究中心加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牌子,做强做大潮州文化研究和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策划组织潮州文化研究“四个一”活动,编纂《潮州文化丛书》,常态化组织专家学者举办“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成立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潮州文化研究基地,筹办潮州文化论坛。
推动“融合”发展 探索“文旅+”路径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古城旅游持续升温,民俗游、美食游、工艺游等主题产品走俏;同时,红色旅游、乡村度假游等旅游新业态产业,也成为我市假期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将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既提升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又在旅游中寓教于乐。
潮州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为抓手,积极探索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快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和提质升级,丰富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和区域旅游合作,擦亮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接待服务水平。
“文旅+商业”惠民生。我市通过提升古城业态档次和水平,引进万科对下东平名人故居片区进行开发,打造集文化体验、住宿、美食、酒吧等业态的文化综合体。在全省率先出台民宿客栈管理暂行办法,高质量打造民宿品牌,古城区民宿客栈数量从2013年的3家增至目前的137家。推进“府学旧地”“郡城义仓”等古城创意园区发展,在古城区打造60多家文化展馆、30多茶馆。推进东门路美食街建设,不断提高街区业态进驻率和消费人流量,目前,美食街共有商铺87家。
“文旅+乡村”促振兴。夏种绿荷、秋种油菜花的狮峰村,万杆绿竹、古树迎宾的叫水坑村,竹影婆娑、流水潺潺的溪美村,集十里花田观赏和菜园农作体验于一体的洋光村……我市引导各地整合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体验活动、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等资源,因地制宜拓展乡村旅游,涌现出一批“网红打卡地”,释放出巨大的客流红利。目前,我市突出打造形成2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个市级文旅特色村、4条市级乡村游精品线路,形成多点开花、串点成线的格局,辐射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文旅+红色”传精神。我市通过用活用好红色资源,将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古建筑和古遗址串连成底色鲜明的文旅廊道,打造了潮州古城历史文化游径、潮安“左联”历史文化游径和饶平茂芝红色历史文化游径3条省级历史文化游径,用红色旅游线路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接下来,我市将全力协调推进潮州古城提升建设,围绕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5A景区”,全力推进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6个重点项目,进一步保护好历史文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增强文化旅游内涵,系统提升古城发展水平,奋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潮州日报记者 黄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