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年轻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2-03-29 09:13:48 来源:潮州信息网

《剧里潮味》是卫群在《潮州日报》开的专栏文章的结集。作为一名曾经的潮剧编剧人员,我是高兴的;她的文章一篇篇读下来,觉得很对胃口,我是享受的。

《剧这么潮》这专栏于2020年9月面世,我问时任《潮州日报》总编辑的邢映纯,为何看中卫群?她说:“想着潮剧是我们的名片,开个专栏,系统介绍。也因为她的文笔和年轻人的视角。”

好一个年轻人的视角,邢总可谓眼光独到了。

我又问卫群为何给专栏取名“剧这么潮”?卫群说:“这个‘潮’带点新潮的意思,老戏里能读出点新东西,说到底是戏曲编创者的本事,自然也是观众的幸事。”

这就对了,卫群口中的那老戏里的新东西,正是映纯眼中那年轻人的视角。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戏曲不能失去青年观众,我们必须了解青年人的胃口,从他们对小品、脱口秀以至足球比赛的喜爱,让我们明白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不大关注形式,而是重视内容。这一点卫群是很清楚的。因而,在这本新书中,她不太关心戏曲的唱做念打的艺术、行当角色的特点,而聚焦于戏中的人情物理、社会百态。她说:“戏曲不应该是古董,它总得有点活泛的东西,对观众才有意思。”没错,古老的潮剧剧目中就有许多活泛的东西。请看看她的这些文章题目:《<荔镜记>里的物质潮州》《黄九郎的对手》《林大为什么不香》《陈三有点“花”》《桃花挨打》《儿是母亲心头肉》《物里看戏》《贫贱夫妻》《<蓝关雪>里的人性》,没有一篇评说戏曲表演艺术,全在品味人生百味。所以我说《剧里潮味》不是一本学院派的戏曲艺术评论,而是一部闲谈式的潮剧文化随笔。

卫群的观察,面广点新;她的语言,平实生动。她言人所未言,从戏中看物,更从物里看戏,她把潮汕观众最熟悉的古人一个个拉到我们跟前:黄九郎、林大、陈三、桃花、金花、金章、韩文公等等,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他们的际遇、他们的态度竟和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一下子活起来,站在我们面前,是我们的乡亲、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是相通的。她从《香罗帕》里看到人情练达,使我们很自然联系到和谐社会;她说,《韩文公冻雪》这么色调黯淡的戏,为什么观众喜欢,因为人们从圣贤在历难不坠志中对比自己,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是常态,圣贤尚如此,何况我辈草民,于是为之释怀。

潮剧集潮州文化之大成,所有潮文化的门类,都被潮剧吸收并融合在戏中。你若真懂得潮剧,就可称半个潮州文化专家。当下,一股潮州文化热正在潮汕青年人中兴起,卫群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点,用心揭示潮剧中的潮文化元素,从物质潮州到物里看戏,那些物质都是我们潮州的、日常的,令人一读就感亲切。

《剧里潮味》很潮,戏里潮起潮落,卫群笔下潮涌潮生。你看她这段文字:“金章婆极泼辣,嘴尖舌利,‘齿疼疼还詏赢三条巷’,敢说还敢做,抢小姑妆奁,打进财,总搞得鸡飞狗跳,不达目的绝不收场。”再看这一段:“因为林大丑,所以,他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合法性被无视。对比陈三,就很明显。都是适婚青年,一个俊,一个丑。颜值即正义,可不是今天才有,算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这里既有嘴尖舌利之类最土俗的词汇,也有颜值这种当代青年最熟悉的新词,既很潮州,又很时代,真正为潮剧青年观众而写。类似文字,比比皆是,是《剧里潮味》独特的语言风格,读来趣味横生,潮味浓浓。

还是打住吧,请你读她的原文,比这苍白的所谓序言味道好多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