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和顺:枕着田园入梦的极边古镇

发布时间:2022-04-01 09:06:51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谢锐勤

离开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往和顺走,前方山坡出现一大片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被金黄的麦浪半包围,一条小河从中间蜿蜒而过。哦,好山好水好宝地,古镇到了。

天刚亮,起来赶早市,芹菜、青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摆在青石板路两边,根部散发泥土味,叶子闪烁露珠。炊烟从院子里一缕缕升起,老人叼着烟筒斜靠门框,小孩在巷子里奔跑捉迷藏,妇人在洗衣亭捶出密集的“嘭、嘭、嘭”。一条一条的小巷,一家一户的大门,和顺人或摘着菜,或听着歌,各自忙闲,似乎连空气都是甜美的,生活未受外人影响。

像当地人一样慢悠悠走过大牌坊,转过弯楼子,踏上田间小路。河面被水桶粗的古树遮去半边,抚摸河水,凉得透心。水草顺着水流扭动身姿,小鱼儿藏在草中探头探脑,野鸭在河中扑腾追逐。荷叶被阳光照得透亮,荷花清纯如路过的少女,飘来幽幽的芳香。小狗一路摇头摆尾跟着,一群白鹭“扑哧扑哧”飞向远山,老牛时不时发出“哞哞”声,牧童唱着走音的童谣,这不是一幅绝美的田园牧歌图吗,不是一首美妙的协奏曲吗?

更可贵的是,和顺不但具有山野之趣,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漫步石板路,“冰清玉洁”的节孝坊、石拱桥和“文澜壮阔”的大门气势恢宏,有序排列成进村瞻仰的“神道”,诉说古镇的辉煌。明清古民居大宅门的格局还在,但土墙有些已脱落,色彩斑驳,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古戏台的屋顶是滇西典型的嘴角上扬弧线,屋檐的龙头吊着红灯笼,庄重中带着俏皮与喜气,古镇的内心是年轻的。刘氏宗祠被山林三面包围,面向野鸭湖,入门的石拱桥芳草萋萋,两根高耸的石旗杆彰显门楣,真是“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古风古韵与田园山水将和顺组合成令人向往的“书香名里”。

如果说和顺是“文化之津”,那最能体现此内涵的是和顺图书馆和艾思奇纪念馆。

图书馆飞檐翘角,中西合璧,蓝色深邃、黄色热烈、棕色朴拙,大胆组成墙面主色调。最让人惊喜的是,一打开门,稻田与树木的翠绿跟随凉风扑面而来,文化的厚重与大自然的清新碰撞出心灵的惬意,那真是读书的乐趣啊!

艾思奇手握书卷站在故居门前眺望远方,正如这位哲学家的一生,既在仰望星空,又在引导民众。厚实的高墙和密布的枪孔将故居围成防御型堡垒,而四合院里的常春藤从二楼垂到地面,桂花、棕竹、松树等树木遍布四周,刚硬的外墙与柔软的园林风是否也是艾思奇性格的写真?

和顺,身处边陲却如江南古镇一样融通与达观,为什么呢?几百年来,和顺人跟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走出和顺、走出云南、走出国门,“走夷方”到陌生的世界谋生,使和顺成为重要的驿站。

一个“夷”字,包含多少艰辛与苦楚;一个“走”字,又蕴含多少漂泊与无奈。然而,正是在“走夷方”中,和顺人在中国最早驮回了罗马的钟、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缅甸的美玉,也运来了美国的诗书、德国的思维方式、意大利的生活理念,使得和顺成为“商贾重地”和“华侨之乡”,成为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前沿地。

因此,和顺既是商业驿站,也是精神栖居地;既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又是和顺人的心灵家园。

山野之上的图书馆,石板路尽头的纪念馆,荷花池边的祠堂,一切都那么沉稳,那么平和,那么淡然。和顺的山野气息与文化韵味宛若天成,既古老又年轻,既伦理又国际,既商业又人文,既进取又安逸,没有矫揉造作,这是历经多少岁月洗礼才具备的格局?

“走夷方”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在和顺看不到苦难的倾诉;古建筑的光辉一览无遗,但古镇将之安置于蓬勃的田野之上。因此,行走和顺最大的感受是举重若轻,最多的感悟是拼搏与休闲,最深的教诲是功名利禄与诗酒田园的平衡。

这样的古镇自成一格,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不易为外界所迷惑或撼动。

是啊,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和顺,和顺,和了才能顺,和了就顺了,这是传统中庸之道在边陲之地的生动实践。

和顺,一座枕着田园入梦的极边古镇。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