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2 09:33:37 来源:潮州信息网
书法 詹伯慧 作
□ 庄福伍
我与詹伯慧教授可算是忘年之交。詹教授于1990年至2000年任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达10年,是我的老领导,我向他请教过出版《张竞生文集》事宜,与他一起到过兰州、敦煌、嘉峪关、北疆等地参观考察。他思路清晰,学识渊博、风趣健谈,一直给我留下了一个谦逊长辈学者风范的深刻印象。
记得2006年我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工作,詹教授第一时间就来看我,这让我感动不已。说来也十分巧合,我到香港后住西环青莲台,毗邻香港大学。那时詹教授正在港大为研究生授课,每周半天。那些年港大邀请了三位校外著名教授,詹教授讲授语言方言,白先勇讲授戏曲,还有一位美籍华人讲授诗词。每逢詹教授来港大讲课,我便到港大著名的地标大钟楼陆佑堂门口等着詹教授下课,与他一起到我寓所喝“工夫茶”、吃“潮州粥”和“卤水鹅头”,有时还加上些“花生米”,这是詹教授最喜爱的。詹教授还十分风趣地说,要靠这三碗“潮州粥”才能登上我寓所后面那超过45度的180多级台阶。饭后喝几杯“工夫茶”,神清气爽,我即备好笔墨铺开宣纸,请詹教授挥毫写字,最后盖印章就由我来完成。詹教授常说,他小时候是负责给他尊翁磨墨拉纸,并且做得很“专业”,这活儿并不是任何人一下子就可以胜任的,是要有一定的经验,尤其是盖印章也有它的“学问”。
说起挥毫写字,起初詹教授对此还是“深藏不露”的,只因詹教授对我厚爱有加,我也“蓄谋已久”,请詹教授挥毫写字一事,可谓“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就绪,只是没有印章,原来詹教授的印章一直没能找到。于是我请著名篆刻家王文钧先生刻了几枚印章,其中的一枚是“传世书香”,我想这作为詹教授的闲章是最合适不过了。詹教授祖居的饶平润丰楼出过几位进士,他家“学文堂”也走出了3个“读书人”,他的尊翁安泰先生早年先后毕业于广东高师和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前身)国文系,二叔天泰先生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经济系,三叔力泰先生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系。尤其是安泰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名士身份受聘于中山大学,接替岭南著名词人陈洵讲授词学,声誉日隆,成为一代词学家和书法家,可谓书香门第,薪火相传。
一般人都知道詹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学富五车,称誉“语壇泰斗”,但他能写一手好字却鲜为人知。早期他偶尔为人题写书名或题词,有时也写一些赠送学生及亲友留念。从他早期的书法作品看,足见其深厚的书法天份和家学渊源。他小时候临过不少碑帖,如《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等,并在其尊翁的指导下练习书法,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尔后詹教授一直潜心于学问,可以说已无暇顾及这雅兴余事了。这些年来,在我的“怂恿”下,詹教授挥毫写了不少书法作品,集结出版了个人书法集并举办书法展览,上门求字的人也与日俱增。10年前詹教授筹办书法展,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闻知,欣然写下了“文士情怀”四字,并题“詹伯慧书法展”,可见其世交之深,交情至契。饶詹两家交契已成为文坛佳话。
当我细心地品味着詹教授书法的时候,我更加感悟了苏东坡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名言。詹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是一个满腹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者,他涵养出来的气质、胸襟、情怀和学识,足以见其字外功夫。他的书法亦碑亦帖,在雄强峻劲、自然爽快中蕴藏着冲淡闲远,富有“书卷气”。信手拈来,不失为学者之情趣。典雅秀逸跃然于纸,卓然成大家。
去年,詹教授在他虚龄90岁生日那天,捐赠5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以奖掖后进,不愧为暨南大先生。其大家气象,文士情怀,依然如故。
最近,跃城兄拟为詹教授书法集付梓,嘱余作序,教授也数次催促,谨以小文忝为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