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忆王杏元

发布时间:2022-04-25 09:43:4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王维元

那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我写了一首《忽忆著名作家杏元兄》:

古册新歌话感恩,名成马岭故家园。善文善质尊师道,还读当年绿竹村。

刚认识王杏元先生时,并不是因为与他同是饶平人的缘故,也不是因为他是出名的作家想去攀缘认识他,而是画家杜应强的因缘。

当年王杏元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著名作家陈善文、秦牧的辅导下,写出了一本非常有语言特色和粤东农村生活气息的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可以这么说,没有陈善文的辅导就没有《绿竹村风云》,也就没有所谓的农民作家王杏元。当年陈善文为了帮助王杏元完成这本长篇小说的写作,从省城孤身一人到偏僻的饶平渔村寮仔角同王杏元“三同”生活,那个年代物资紧缺,买一包普普通通很低档的香烟都难。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也相当紧缺,买块洗衣用的肥皂都难,生活十分艰苦。

由于《绿竹村风云》的出版,杜应强等几位画家到王杏元的家乡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为小说的出版配插图,因为这个缘故便与朴实的王杏元成了好朋友。渔村民风淳朴,民居土楼高低错落很有特色,杜应强一眼便喜欢上这个地方,赞美的称之为“王宫”。以后便时常来这里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白天在山沟田间画速写,晚上约上几位农民到公社招待所当模特画头像。渔村成了杜应强深入生活的一个点。有一天,我们在农田改造工地画速写,王杏元也正好在那里,看见我们,格外高兴便嘘寒问暖地聊了起来,杜应强发现王杏元黝黑的腿上用树枝在乌黑的皮肤上划了很多白白的字,原来是王杏元在劳动时突发灵感又怕忘记了就把它记录起来。细心的杜应强把这一细节记在心里,回汕头后寄了一支钢笔给王杏元。好人总有好人帮,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得有好的外缘。

有一次,我与文化馆许梅村同志在西门街偶然碰到了陈善文,便热情地打招呼:“陈作家,陈作家,你要去哪儿呀?”作家陈善文为人平易真诚,又因辅导王杏元写作,乡里人都敬称他“陈作家”或“作家”。当许梅村同志听说他要回广州时急忙说:“陈作家,你想回去,县委领导知道吗?”便马上打电话给当时的县委办公室主任朱烈文同志,朱烈文接到电话即刻回复说:“请他不要走,你在县委招待所定两个房,让他和王杏元一起住下再说。”并吩咐每一月在县干部供销社领取香烟、茶叶、红糖等生活用品购物券。这样,陈善文和王杏元终于可以安心写作了。

那一年,我们在饶平文化馆搞《农业学大寨》的展览,在美术组许梅村同志的房间床角边看到放有几瓶跌打虎骨酒,便好奇地问:“这是谁的?”许梅村同志说:“是善文同志寄给杏元的,你们别乱动呵。”

很快文艺界的气氛有了好转,作家陈善文到汕头参加文学界的一个会议,在马路上巧遇王杏元的夫人,一时身上没带那么多的钱,便与汕头参加会议的朋友借凑了一笔钱拿给王杏元的妻子,让她带回家帮衬家用,但万万没有想到,王杏元的妻子在汕头车站购车票时不留心给人偷窃了。以后到汕头王杏元家里作客,闲聊时提及此事,啼笑皆非。我跟他开玩笑说,王杏元写《绿竹村风云》,怎么没有人写《绿竹村风云中的王杏元》。

如今,农民作家王杏元已作古,一切皆成过去,回忆这些往事或许对农民作家王杏元的另一面了解有裨益。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