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2 09:03: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鲁珉
月与酒,始终伴随着苏轼的一生。不仅仅是他那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
熙宁九年(1076),东坡的中秋是在密州度过的。那一年,他四十二岁。此前两年,由于与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到密州,那样不仅可以离开京城,也离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近一些。可是,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他到了密州,甚至连弟弟的面都没有见上。
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本是为了与弟近些,却不能相见。可正因为这种兄弟难见激发的思念,一首传唱千年的名作却横空出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东坡与好友饮酒于超然台上,想起连最近的胞弟都不能相见,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个时候的东坡,仕途坎坷,亲人难聚,只能安慰自己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悲欢离合的,只愿他们彼此都安好,能寄相思于明月千里。
又过了三年,东坡被贬黄州。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借住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地方。一天晚上,他在寺院庭中散步,看弯月挂在树梢,写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一夜的月,已经不是中秋夜宴饮时的圆月,而是一轮缺月。万籁俱寂,没有同僚好友相伴,只他独自踱步,仰首凝望天上的残月,心中的苦闷只能用词来发泄。
又是三年,身在黄州的东坡有好友来访,选了一个月圆之夜,就在赤壁泛舟赏月。清淡的月光,洒在波澜不惊的江面上,薄薄的江雾渐浓时淡,仿佛不似人间,有种随时即可乘风而去羽化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即景朗诵起了《前赤壁赋》。清风轻拂的江水,明月映照的青山,都是与人共生的万物,置身其间,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夜空中的一轮圆月,照着身在贬谪之地的东坡,他却忘却了所有烦恼,只看见月光照耀的黄州赤壁。
东坡五十九岁的时候再次被贬,这次是离京城更远的惠州。又三年,又被贬到更加遥远的海南儋州。那一年的上元节,又是一个十五月圆夜,数好友邀东坡出去赏月饮酒,他很开心地答应了。海南的月,格外明净。风虽带有稠粘的味道,但却是从海上吹来的。轻拂面颊,顿时就有种释放的感觉。
那晚,东坡回家很晚。他怕惊醒家人,便将拐杖轻放在墙边。“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他放好后,看着眼前的屋与杖,突然醒悟,到底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一弯明月照在东坡身上,却映照不出他的命运。可不论在何处,他都是豁达的,因为有酒有月。
从密州到黄州,再到儋州,无数个月圆月缺,东坡咏过无数诗篇,也饮过无数杯美酒,只是中秋的圆月在东坡内心深处分外魂牵。因为那月一直周而复始,犹如东坡的一生。
可不论怎样,东坡在阴晴圆缺中找到了实现自我的最好方式与路径,成就了他与月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