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民风民俗

汫洲中学嵌塑创意工作坊:传承工艺变废为美

发布时间:2023-03-15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学生用贝壳和超轻黏土制作美术作品。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十三届潮汕星河奖颁奖颁发大会上,汫洲中学嵌塑创意工作坊获文艺奖二等奖。汫洲中学学生是如何将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把一件件废弃物变为妙趣横生的美术作品的呢?近日,记者来到汫洲中学一探究竟。

在汫洲中学嵌塑创意工作坊里,学生们正在美术教师、工作坊负责人林幼庄的指导下,利用贝壳、泡沫等各类物品,制作美术作品。记者的目光很快被工作坊里陈列着的一件件变废为宝的作品吸引住——

贝壳做成小鱼、小虾,毛线做成水母,浮球做成河豚,渔排废弃的白色泡沫经过喷色变成了礁石……形态各异的海底生物围绕着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石,组成一个气象万千的海底世界。作品《海洋狂想曲》以蚝壳为主材料,借嵌瓷、灰塑工艺,将收集到的贝壳类、泡沫、绳索、浮球等废弃物重构起来,该作品获得了第一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金奖。

带子壳是它的身体,树枝是它的脚,黏土是它的鼻子,这些“昆虫”爬行在树干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件作品名为《树象》,树象是一种昆虫,但许多学生并不认识。开始构思这件作品时,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象的姿态、习性等,学习到不少知识。”林幼庄介绍,这件作品是个复制品,原作参加2020年第三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获得评委提名奖,同时被国家雕塑博物馆永久收藏。

由三四百个蚝壳组成的《蚝花盛开》,原材料则是汫洲镇最常见的蚝壳。用嵌瓷的工艺修剪蚝壳边角,搭配常见的青口贝,花蕾用黏土点缀,拼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蚝花”。

……

饶平县汫洲镇是“大蚝之乡”,加工蚝肉是当地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蚝壳。如何就地取材,把废弃的蚝壳做成工艺品,让乡村美术教育更多彩?几年前,林幼庄与同事开始了积极尝试。

林幼庄说,我们生长在海边,总看到海边有很多贝壳类,还有泡沫、塑料等废弃物。带领学生就地取材,让这些废弃物变成“宝贝”,这是创立工作坊的初衷。而工作坊之所以取名“嵌塑创意工作坊”,也和当地的传统工艺嵌瓷和灰塑分不开。嵌瓷是利用废弃瓷料进行创作,其“变废为宝”的理念和工作坊的追求一致。“我们希望同学们通过参与创作,引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同时了解传播本土传统文化和技艺。”

工作坊富有潮文化、海洋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更表达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自2019年成立以来,工作坊参与人数超过400名,作品在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了全国第七届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荣誉。

采访中,学生们表示到工作坊学习创作很开心、很有意义。学生麦滢莹认为,“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我们积极观察身边的事物,重视保护环境,既提高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创作意识。”

关于潮州民风民俗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