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0 09:19:18 来源:潮州信息网
4月9日,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法院联合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成立非遗保护调解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由法院和地方非遗保护机构共同成立的综合非遗调解中心,该平台采取法庭法官联络指导和普法宣传的方式,通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减少非遗相关诉讼,保护非遗传承人权益。
潮安区法院向区非遗保护中心授“无讼非遗”牌。
潮安区法院为6名具有调解和非遗保护经验的调解员颁发特约调解员聘书。
形式和内涵难以界定导致非遗维权困难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国加入该公约。
“前期我们做了很多评定、评选的工作。对于非遗的保护,多集中于政策性规章条例方面。”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团长邓尧介绍,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行,这部综合性行政法律确立了代表性项目四级名录制度,为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提供相应法律保障。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具有法律地位的主体,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
沙龙现场。 受访者供图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某项非遗究竟具有何种形式和内涵,目前并无量化或质化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致使有时难以界定一些作品是否侵权。
“辛辛苦苦创作出来不容易,但大部分非遗文化传承人只懂得埋头创作,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很薄弱。以木雕为例,图案设计很容易被不具备创作能力的手艺人模仿。”潮州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少俊说。
郭少俊木雕作品《家》。
虽然多地颁布相应地方性法规条例作为补充,但非遗艺术的特殊性导致其维权不易。潮安区文化馆馆长陈少榜认为,一方面,民间艺术自由度大,多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模仿性强;另一方面,一项非遗传承可能沿袭几百年,但知识产权有保护期限,导致非遗保护存在诸多堵点难点。
潮州铁枝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培森制作的法官形象木偶。
非遗传承人要做好版权保护登记
不同于父亲郭少俊,潮州木雕文化传承人郭奕辉近年通过学习国画,借鉴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索雕刻写意类木雕作品。“镂空雕是潮州木雕形式上的一大特色。父亲这一辈的作品主要分为摆件跟挂件,以繁复为美。我希望突破工艺美术的范畴,在美学上做出一些新尝试。”郭奕辉认为,非遗保护调解中心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获取相关维权知识的便利性以及解决问题、伸张权益的渠道。
郭奕辉近年通过学习国画,借鉴留白艺术,雕刻写意类作品。
“非遗传承人要注意做好版权登记工作,避免因著作权归属、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纠纷。”邓尧提醒,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信息,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潮安区非遗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共有11项国家非遗项目,282名非遗传承人。近年来,潮安法院为非遗企业提供“靶向式”“精准化”法律咨询服务和司法维权保障。潮安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作胜表示,接下来,潮安法院将继续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相融合,为“无讼非遗”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