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6 10:39: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这座山很矮,地位却挺高,王昌龄、李白、王湾、苏轼、沈括、米芾、陆游、辛弃疾等大咖都留下传颂千古的诗词。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高不过55米,长约200米,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守卫长江,形势险固,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由前峰 、中峰和后峰组成,后峰为主峰,北临长江,峭壁如削,乾隆说:“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倒也贴切。
盛夏下午,沿东吴古道上山,一路遗址多与“刘备招亲”相关。登顶多景楼,滔滔江流,一泻千里,令人思绪翻飞。
《三国演义》中“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的故事发生在北峰之巅甘露寺。遥想当年,刘备抱得美人归,该何等意气风发?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该怎样的懊恼与无奈?孙尚香前景未明,又该怎样的五味杂陈?“刘备招亲”说到底是两大政治集团在斗法,与平民关系不大,世人却津津乐道,也许是想沾些“洞房花烛夜”的喜庆。
甘露寺背后多景楼为两层建筑,画梁飞檐,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八百年前,为实现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理想,陈亮多次上书朝廷迁都南京,到宋金边界的北固山考察地形,写下堪称政治宣言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与陈亮肝胆相照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也常登楼吟诗。辛弃疾21岁拉起两千人马抗金,22岁率领约50人袭击数万人敌营,活捉叛将首领张安国。南渡后,辛弃疾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复国大计献给朝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一生以光复故土为己任,心心念想驰骋沙场,捐躯报国,可到头来只能种菜栽花,饮酒填词,英雄气短,泪湿满襟。也许,辛弃疾每每压抑之时必登北固山,只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方能舒缓其悲怆,只有指点江山的三国争霸方能抒发其雄心。
世人为陈亮、辛弃疾扼腕叹息,不正期待他们能收复山河建功立业吗?
1074年冬,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镇江,与好友孙巨源、王正仲相遇,同游北固山,在多景楼聚会。对于羁旅途中的苏轼而言,“他乡遇故知”的幸事当然值得记录,所以苏轼将聚会的前因后果作为序言,附在《采桑子》词中: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一笑回头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北宋神童汪洙说:“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将甘露寺理解为“久旱逢甘露”的意境,那北固山刚好吻合“人生四大喜”的主题,这是否为世人络绎不绝来北固山游览的原因?
“刘备招亲”,两家却各怀鬼胎,红盖头的背后闪烁着腥风血雨;陈亮三落孙山,年近50岁第四次参加科举,高中状元却于翌年暴毙而亡;辛弃疾少年英雄,文武双全,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仕途沉浮,生活一直处于背井离乡的不稳定状态中。“人生不如意,在十常九八。兹事可奈何,惆怅千载末。”
“江淘日夜东流水,地耸英雄北固楼。”从咽喉之地到文化地标,刘备、孙权、孙尚香、苏东坡、陈亮、辛弃疾等都永远凝固在北固山的历史时空里,又都永远的逝去,那些刀光与剑影、禅声与香火转化为世人的心灵坐标,各取所需。也许,每个到此的游人都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山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期盼与祝福,这座厚重的山也因此变得喜气和暖心,“风光”如长江一样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谢锐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