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官塘巷下村:留住传统风貌建设美丽乡村

发布时间:2024-01-23 20:11: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官塘巷下村:留住传统风貌 建设美丽乡村

1月20日潮州新闻视频

官塘镇巷下村濒临韩江北溪,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乡村,感受岁月浮沉。

巷下村创于宋代,旧时隶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秋溪都。沿着蜿蜒的村道漫步村中,目之所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墙影幌幌,古韵留香。一幅雕花石联壁画、一座飞檐翘角门楼,追溯起来都是千百年的如烟往事。

官塘镇巷下村村民 陈森喜:巷下村的历史追溯到北宋元符年间,陈坦公任满来到这里,创乡时这个地方原名叫鹳塘,因为当时祖先来这里时,看到前面是一片海洋,海水逐渐退去之后,适合繁衍生息,就在这里创祖。

背倚七屏山、依山势而建的陈氏大宗庙,是全村现存最老的屋宇,始建于北宋元符年间,由开基祖海阳县知县陈坦、潮阳县丞迪功郎陈增兄弟两人兴建。经过历代修缮,大宗庙最终形成三进格局,逐进抬高,雄伟大气。

官塘镇巷下村村民 陈森喜:比如大宗庙里的抬柱、支柱、载、木瓜造型、鳌鱼,都是以宋朝、明朝的古构件。鳌鱼的象征就是独占鳌头,鼓励后代积极进取。据资料介绍,我们的先祖“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庶民”,俸禄都投入到捐建学校、培养人才当中。从历史的体现就是“一门三进士,全族九知县”。

距离陈氏大宗庙百米开外的庙道前端,矗立着一座修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秋溪陈氏祖上的来历和所承载的荣耀,乡民习惯称其为“贺表亭”。

官塘镇巷下村文史爱好者 陈锦茂:这个牌坊是大宗庙的配套构件,一世祖坦公到这里创祖时就开始建造。公元1484年进行重建,保留至今。这个牌坊正面写着“忠顺世家”,祖先坦公在海阳县任满时,是继承他的祖先洪进公,洪进公在世时,被封为“岐国公”。他的子孙,都以忠顺世家自居。

秋溪陈氏先祖读书习武家道渊源,对后辈影响至深,自宋至清,巷下村陈氏族人崇尚教育、诗礼传家、兴办私塾、人文荟萃,熏陶出一方底蕴深厚、风淳俗美的古老土地。

官塘镇巷下村文史爱好者 陈锦茂:目前巷下村较好保留下来的书斋,都是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比较兴盛的。比如“武德第”,当时是宗亲出钱,学子免费入学,请私塾老师来这里任教。在崇文重教乡风的影响下,村民团结一致,乡俗活动,祠堂修缮,学校兴建,医疗器材捐赠,一些热心的乡贤闻知都是大力支持,村民也是一呼百应。

岁月流逝,一座座百年古建筑淡然平和地见证着历史变迁,仿佛是一条时空隧道,一头连接着悠远历史,一头通向现代文明。近年来,巷下村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环境卫生整治、风貌整治提升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古村落总体规划建设。

官塘镇巷下村村干部 陈财生: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对村主干道两侧的违章建筑物进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对整治后的沿街进行立面改造,村里几个池塘,新增了石护栏,变得更美观也更安全一些。主村道也进一步拓宽,通过硬底化,现在整体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感也更高了。

在活化古村的同时,巷下村也利用自身水源、土壤的生态优势,引导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冬日暖阳下,北溪边的金黄稻田,谷粒饱满、长势喜人。村子另一边的狮头鹅养殖基地里,成群结队的狮头鹅引吭高歌,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官塘镇巷下村村民 陈恩岱:我们选址在这里进行狮头鹅种鹅养殖,到现在已经有30年左右了。一年这里一只母鹅的出苗量是12至15只,种鹅大概1万只,一年有十余万只鹅苗。

官塘镇巷下村村干部 陈财生:现在北溪边正在建设一条休闲栈道,上方也准备打造一个党建公园,发动乡贤对古村落进行修缮。接下来我们村将继续通过支柱产业,带动巷下古村落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到我们村观光旅游,推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