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大寒却暖雪晴天

发布时间:2024-01-23 10:13:48 来源:潮州信息网

当漫天飞舞的雪花轻抚着苍凉大地,寂寥的原野静静地任由凛冽的寒风肆虐时,大寒时节开始君临天下,彻骨的寒意笼罩了整个大地。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压轴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十二月中,冷气积久而为寒,大者,乃凛冽之极也。”就是说,“大寒”时的天气寒冷到了极点。古人将大寒节令分为三候:一候鸡乳,就是说到了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三候水泽腹坚,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沉淀在二十四个节气最底部的大寒时节充满着冷峻、严酷和肃杀,凛冽的寒风已成为天地间的主旋律,高挂在天空的清冷冬阳也失去了温暖的辉光。随处可见屋檐下如万箭齐发的冰凌,那些散落在背阳处的积雪也被冻得结结实实。波光粼粼的小溪变得沉静起来,田野空旷而静寂,路上的行人早已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夜晚,原来皎洁的月光也是寒气逼人,仅有的几颗星星在远处眨巴着眼睛,一会儿便隐没在夜空中了,光秃秃的嶙峋苍黑的枝干无声地挺立在无边的寒风里。

大寒时节冷到极致,勤劳的人们并不惧怕大寒,他们知道大寒能够昭示年景。陆游诗云:“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严寒大雪固然给生产建设带来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那直入骨髓的冷,足以把那些集聚了三季能量还在寒冬中垂死挣扎的各种害虫以及病菌彻底冻死,对庄稼有益,也是人们获得丰收的基础。所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大寒时节,寒冷无处不在,但是无法阻挡古代读书人苦学的热情。宋代诗人文同在滴水成冰的大寒之夜与朋友谈心、苦读群书,在《和仲蒙夜坐》诗中写道:“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由于冬夜的寒冷诗人不由地裹紧了破旧的棉袍。而《宋濂求学》更是描写了小宋濂在大寒时节借书、抄书、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的故事。“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极度寒冷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连夜抄书,因此得以阅读到很多书,最终宋濂成为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

大寒之“寒”,古代诗人们用诗句描画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大寒节令图。邵雍的《大寒吟》:“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不仅描写了大寒时节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景象,还夸张地形容人们口中的舌头也仿佛被冻住了不能言语,在平淡清新中又充满了谐趣。陆游在大寒时节分别作了两首诗,《大寒》诗曰,“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大寒时节冰雪未消,天冷难耐,只能蛰伏家中。而《大寒出江陵西门》诗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同样是在大寒季节,有趣的是,陆游并没有呆在家中围炉取暖,而是驾马出行。外面的世界十分萧条,狐兔归巢不出,牛羊散落点点,诗人收获的却是深深怅惘之情,与前首诗相比较来看,别有一番滋味。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伴随着大寒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回暖的音韵也越来越清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梦想正孕育出嫩嫩的芽苞,而明媚如画、生机盎然的春天正疾步走来。

(徐新)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庞磊成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