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2 10:03:43 来源:潮州信息网
古越吴兴祚题并书《题韩祠诗》碑刻
□ 庄志平
现在的韩文公祠已经建祠832年,据乾隆《潮州府志》统计,自从1189年知州丁允元东山辟建韩祠以来,韩祠的修葺次数达到29次,平均约30年就需重修一次;在这座历史瑰宝中,见证相关历史最具话语权当属祠内环列的碑刻。韩祠的宋元碑刻实物已经佚失,但碑文内容历代地方志乘有载;现存明、清、民国碑刻文物36块,其中33块碑刻文物保护较好,包括民国2块,清朝19块,明朝12块。碑刻作为物化文化,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碑文及其题书官员作为重要的传韩文化、崇韩文化的媒介,对其进行研讨,意义积极、影响正面。
韩祠古代碑刻中相关官员官职最高的当属两广总督吴兴祚,其大作《题韩祠诗》:“过桥寻胜迹,徙倚夕阳隈。绿水迎潮去,青山抱廓来。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落款为“古越吴兴祚题并书”。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山水人融合的艺术意境,具有形象性;遣词方面言简意赅、回味独到。此时的吴总督位极人臣,贵为封疆大吏,带队陪同中央要员视察潮州,心情大好,意气风发,诗歌内容自然流露出豪迈清新的风格。译文:跨过湘子桥追寻古迹,徘徊于夕阳下山凹处之韩祠。碧绿的韩水迎潮奔涌南去,青翠的青山环抱古城款款而来。韩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来的衰颓文风,潮州的落后面貌因你而快速开化。如果没有韩公治潮之功,人们心智还将处在蒙昧状态。
对于吴碑的落款时间不明问题,可做如下探究:据史载,吴兴祚1682-1689年担任两广总督,韩祠杜臻、金一凤的碑刻中均有和吴兴祚原碑韵律诗,杜、金碑文落款时间均为1684年,可间接证明韩祠吴兴祚的碑刻时间为清康熙廿一至廿三年间(1682-1684),最大可能的落款时间为1684年。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传四十七》载:“吴兴祚(1632-1697),字伯成,号留邨,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州山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清初名臣。其父为吴执忠,早年作为礼亲王代善的幕僚,被授为头等护卫。” 吴兴祚自幼聪颖,奋攻科艺,顺治七年(1650)以贡生的身份出仕江西萍乡知县,历任山西大宁知县、山东沂州知州;因为驿务迟误、对白莲教起义镇压不力之罪,于康熙二年(1663)降补无锡知县,任内清丈田亩,因田征赋,官声极好;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进为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七年(1678),被提升为福建巡抚,率部屡败郑经的军队,因功进秩正一品,后又进为两广总督(《广东通志·总督》谓其康熙二十一年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任),他上任后上疏言前督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奏请罢除盐埠、渡税、渔科等苛捐杂税,又奏请允开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上书请求在广东、广西二省设炉铸造钱币,给事中钱晋锡、御史王君上疏弹劾吴兴祚虚报冒充铸造的钱币,朝廷将他议罪,命他以副都统的身份留用。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吴兴祚因功恢复原官职。西征回京之后,吴兴祚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逝世。
吴兴祚平生工诗文,擅音律,著作有《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清史稿》对其评价较高:“兴祚为政持大体,除烦苛,卒后远近戴之。历官之地,并籥祀名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