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虫声清凉

发布时间:2023-08-29 11:09: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从前教书时,给学生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总觉得苏轼写漏了什么。

我跟学生一起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着读着,我似乎听到了月色里有虫声。在乡野,在秋夜,除了月色,除了竹树的影子,一定还有虫声。是的,依据我的童年经验,依据我的乡居生活经历,一定是有如珠如雨如茂密秋草似的虫声。

记得童年时,常伴着奶奶去姑妈家,不远,十分钟不到的路程,晚上去,晚上回。从姑妈家出来时,往往夜色已深,有时有月色,有时没有。在有月光的晚上,我们缓缓步行,我在前,奶奶在后,也像苏轼和张怀民那样走在乡下的月色里,身前身后,竹影树影,房屋的影子,篱笆的影子,一路淡墨似的泼洒。而虫声,清脆明亮,带着露水的气息,带着草木的气息,带着河流的气息,带着砖瓦泥土的气息,一路把我们密密包围,好像我的裙子上也落满了虫声,奶奶的银发上也挂满了虫声。我们好像步入了虫子们的世界,虫声淹没了我们的脚步声,我们像在夜色里浮游,自己都觉得自己是陌生的异族。我们仿佛看见,虫子们在夜露里梳洗身子,啜饮清凉,擦拭翅膀。它们的叫声汇成队伍,有时阵势壮观,有时轻兵减从。

我们走在虫声里,走在人世的夜路上,内心安妥。有虫声的地方,就是清凉太平的人间。

大多数的虫子们胆小些,只有蛐蛐,到了秋冬,仍然和我们共处一室。在初秋之夜,满屋似乎都是虫声。在梳妆桌下,在床下,在柜子底下,那些蛐蛐们唧唧唧唧,此起彼伏,像层起的粼浪。厨房的陶罐、水桶、水缸下,杂物间的锄头扁担箩筐间,堂屋的饭桌椅子条几下,那些陶质、铁质、木质的生活器具和农具上,都像生起了一层绒绒的细毛,那凉软的绒毛都是唧唧虫声的余音。

我在外婆的江洲上听过许多回虫声。有时是夏夜,我们在院子里纳凉,蛐蛐们就在院子的篱笆下,叫声密密匝匝,热烈蓬勃,好像篱笆下的虫子们在张灯结彩吹拉弹唱。后来读诗,读到徐志摩的那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禁纳闷,夏虫怎么会沉默。外婆篱笆下的夏虫,永远盛世欢腾。

“虫声新透绿窗纱”,原来虫声也是可以入诗的。从前,一直以为寻常虫声,如我们乡下孩子一样粗鄙,是跟风雅沾不上边的,却原来,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是一直活在诗里。当城里孩子在欣赏贝多芬、莫扎特之时,我们乡下孩子在月色水气之间,在泥土草木之上,听天籁之音。虫声透过窗纱,透过外婆门前的木槿篱笆,透过奶奶珍藏的斑驳陶罐,经过我们稚嫩敏感的耳朵,最后入驻到诗文里,千年百年。

秋冬时节的虫声,最得含蓄婉约风致。虫子们在外婆小小的房间里,唧——,唧——有一句没一句地叫着,有的叫得像小孩子的梦呓,忽然来那么一句,然后没了下文;有的叫得像外婆在说尘封旧事,说说停停,似乎是欲言又止,似乎又是已忘记。

有时在半夜,窗外月色朦胧,忽听得清寒迟缓的虫声之后,是江上轮船传来的“呜——”的鸣笛声。轮船的鸣笛声,莽撞,浑浊,嘶哑,仿佛一片黑暗凶悍的波浪席卷过来,将我们一整个江洲淹没。我们都被按进了这无边的鸣笛声里,然后浪花退去,村庄的面孔重新露出来透气——舅舅们的呼噜粗壮得像秋天的庄稼,外婆翻身时粗陋木板床想起破碎的吱呀声,蛐蛐在贴了“朱明瑛”的房门之后平平仄仄轻唱起来。我数着一粒粒虫声,像数着一粒粒纽扣。虫声把清贫的乡下之夜扣得体体面面完完整整。我睡在虫声里,不盼望长大,不盼望繁华,就觉得彼时人间安然,彼夜时光清甜。 许冬林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