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庵山与马池

发布时间:2023-09-02 09:39: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位于官塘镇慧如路尾的奕庵村,原来叫庵脚。庵脚的得名,是因为古昔时候,村北山顶上有一座庵堂,故山称庵山,而居于南坡下的村子,也顺理成章称为庵脚,北坡前的池子,则唤作庵溪。山与水与村落,构成了一个“庵系列”。

庵堂原本还残留零星的地基,1999年在遗址上修建自来水塔后,今已无迹可寻;庵溪犹在,然已面目俱非。原本的庵溪,因形似一匹飞奔的骏马,故村民们更习惯亲切地称其为马池。从前的马池,占地约22亩,横跨三奕,高高昂起的马头,一直探至奕湖地界;长长的马尾,居然甩到奕东上。马的四条腿作奔跑状,或屈或伸,活灵活现。马嘴位置,原有一座小桥,恰似马笼头;桥下两个涵洞,那是马的鼻孔。桥的一端,连接一条一米多宽的灰路,弯弯曲曲,一直延伸至奕湖堤顶,宛若马缰绳。最妙的是马脖子上,咸草丛生,挨挨挤挤,分明就是茂密的马鬃毛。更为神奇的是,马池呈东高西低,水从马嘴灌入,缓缓流经五脏六腑,再从马尾排走,日夜循环,天然形成一道活水,人见人爱。

从地貌上推测,马池的形成,极有可能是始于历史上北溪河的一次决堤。愤怒的河水,在河堤上咬出一个缺口,一路汹汹而来,尽情发泻压抑已久的情绪。滔滔洪水,目空一切,却遭到庵山的拼死拦截。身后就是朝夕相处的村民,庵山怎能容忍大水肆意施暴,将村庄摧毁呢?眼看前路被完全堵死,大水将怒火全都撒在庵山脚下,硬生生地扒出一个大池子来,最深的地方,水竟有两人深。巍巍庵山,终于替乡亲们守住了村子。水患之后,留下一个硕大无比的马池,见证着大自然的伟力。

1970年,全村总动员,社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战天斗地精神,依靠锄头和畚箕,从湖仔园挑来沙土,一个多月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半个马池被填去,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人定胜天的故事。粮食紧缺年代,这一“围池造田”壮举,无疑意义重大。只不过,这匹日夜奔腾的骏马,被一块块切去,最终只剩下半具尸体,模样丑陋而怪异。时至今日,村里的年轻人,只能通过老一辈的零碎描述,在脑际拼凑当年马池的模样了。

前辈们对马池的全貌了如指掌,缘于有庵山这一制高点。庵山的位置,不偏不倚,正好位于马鞍上,当仁不让地成为这匹骏马的骑士。伫立山头,远山近舍,田园风光,一览无遗。如今,庵山尚在,却已完全变了样。

从前的庵山,是一座石山,巨石层层叠叠,各具形态。最出名的,要数最高点的“仙脚迹”。三四个足印,惟妙惟肖;还配备了三四把石交椅,如同人工凿出一般,令人叹绝。奇怪的是,虽为石山,山上却古木参天,几棵老榕树,随机散布,共同守护着“仙脚迹”。其中两棵相距约1.5米,共同抱住一截巨石,让人叹为奇观。还有一棵胶东树,状如擎天巨伞,也自成一景。即便炎炎夏日,山上依然是一个清凉世界。晚饭时分,村里的小孩子最喜欢端着饭碗,直奔“仙脚迹”,坐在石椅上吃饭,可谓“慢来占无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兴修水利大潮中,庵山上的一块块巨石才被炸开。

时刻定格在1969年夏,众人的眼光,一齐投向最高点上的“仙脚迹”。爆破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意外。其中有一门哑炮,中午采石工人清炮时,由于没有及时浇水降温,石眼中的火药复爆了。强大气流,把巨石上的铁锤推至韬祖公祠上空。这座祠堂,可是大有来头的,抗战胜利后三奕的私塾进行合并,在此创办了秋水第四中心小学,五十年代又在庵山东面的谢氏大宗祠创办了三奕联中,标志着奕庵成为三奕片区的文化高地。当时,笨重的铁锤,仿若天外陨石,把厚厚的瓦片砸出一个窟窿来,最终掉落在英臻校长的床铺上。幸得酷热难耐,他早移至地板上纳凉,才有惊无险,侥幸逃过一劫。长长的钢钎更是吓人,如离弦之箭,飞越祠堂和风水池,最后掉落在路边,没有伤及过往村民。大家都说,到底是“仙脚迹”,有灵气,即便粉身碎骨,也不忘护佑师生及乡亲们。自此茶余饭后,又添加了一宗谈资。

早在20多年前,奕庵村就建起了一大片四五层高的楼房,在周边地区渐渐有了“小香港”的美誉。近些年,奕庵村的乡容乡貌更是日新月异。特别是2020年,村前的灯光秀闪亮登场,奕庵村又一次点亮了人们的眼睛。欣喜之余,好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又不免心生慨叹,倘使马池尚完整,庵山依旧在,只需稍为修葺,山上加一些工夫茶座,马池中设几个水上项目,在乡村游热潮中,村子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

马池与庵山,成为老一辈心头永远的痛。(陈维坤)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