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正气江山奉韩名——浅谈韩祠的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

发布时间:2023-11-24 09:40:2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许世冠

当潮州韩山韩文公祠建祠八百周年到来的历史时刻,让我们对这处古祠的历史意义、建筑艺术和规划设想进行分析探讨,将具有纪念性与学术性的双重含义。

“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这句颂语,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指韩愈治潮的业绩,促进往后地方人文的兴盛,从而提高岭海的位置;一是指随着年代的久远,后代对韩愈勤政爱民的景仰传颂加深,韩愈哲学思想影响不断扩大,“韩学”研究已发展为国际性课题。因此,有关纪念韩愈的古祠与潮州历史文化名城联结在一起的知名度也就越来越高,份量也就越来越重,这是必然的道理。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重要的思想家和颇有作为的政治家。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其“一言为天下法,匹夫为百世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可见后人给韩愈很高的评价。这样一位深受世世代代怀念的历史人物,然而有关纪念他的文物胜迹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之后,能够保留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全国仅有三处。孟县韩墓、阳山石刻、潮州韩祠。潮州被孟县人称为韩愈第二故乡。所以潮州韩祠在我国名人纪念性的文物胜迹宝库中,它将占有独特的地位而大放异彩。在历史评价的天平上,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将与日俱增。

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而韩祠则是这组胜景的明珠,它掩映于地貌造型丰富的笔架山麓,面对风光如画的江城。

笔架山韩祠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由知州丁允元所倡建。该祠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都是十分成功的。其一,是依山面水,获得了山光水色护古祠的良好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二,是巧妙运用了宽阔前埕辟成眺望视廊。既符合了“阳祠阴寺”的规范要求,又能欣赏到其他诸景和古城的景观风采;其三,是主体建筑正处于笔架山主峰的中轴线上,盖建时又有意让主座后退紧靠山峰,使左右的狮山、象山显得前突,形成拱卫环抱之势,从而增强了祠宇肃穆与气势庄重的环境气氛;其四,是高度定在海拔四十米处,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的仰视角度;其五,是充分发挥古迹的作用,把传说中十分神奇的橡木和祠宇结合在一起,使谒祠者在特定环境中,浮想联翩,油然而萌发对先贤缅怀凭吊的情思。再之,当年选择在这神秀山麓建祠顶拜,又给史实留下胜迹,赢得古今同仰,加之民情最朴实,民意最公允,民心最恒久,又使韩祠凝聚着潮州人民的精神。人民敬仰之重,怀念之深,追思之远,正是《精诚韩公》所颂:

谪潮八月苦莫惊,理念始终为民情。

哲足唯知传道久,启邑啣和文脉兴。

筑堤驱鳄扶农牧,办学放奴治政经。

精神凝聚韩祠古,正气江山奉韩名。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独具一格,其正面装饰墙壁用坚实的水磨青砖砌筑,只嵌微量粘料,而砖缝吻合无间,平直整齐,梁角衔接处则按弧线精工雕琢隼接;从远处望去,淡绿色的墙面,衬托着正门蓝色正书“韩文公之祠”匾额,给人以清淡文雅,沉静端肃的印象,恰切的建筑色彩起到绝妙的艺术效果;祠体屋脊高峻,山墙尖富大,齐龙纯用直线构成,显得结体轩昂高敞,地埕依山势采用大升退处理手法,并用高低廊解决前后进高差悬殊的连盖衔接。这样与祠前的五十三级登道配合,更见气局雄伟巍峨,祠内则有历代名人题字的诗篇、楹联、碑刻,修祠序记等。这些石刻多嵌镶在四周墙内,既充分利用空间,也使韩祠成为集汇历代书法艺术的碑廊,从而增添了名人胜迹的特色。

韩祠由于祠址选择得当,建筑形式独特得体,加之韩文公崇高的声望,使游人登临至此,仰慕顿生,放眼江城,胸怀爽豁。既可怀古以遐思,尤宜抚心而励志。确是一处堪与成都杜甫草堂、柳州柳侯祠媲美的纪念唐代文学家的古祠。

韩祠不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潮州文化灿烂的象征和民心深情凝聚的魂魄。正因这样,八百年来都得到保护维修。据文字记载,以前大小修建已达二十九次之多,第三十次的重修是1984年,这次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耗资五十三万元,费时一年又三个月,这次韩祠重修工程,严格遵守“原址原貌修复”的原则。对能提高古建筑素质的一些细项允许稍为修正。这次修复工程的配套内容计有:①、修改的有登祠步级、扶手栏杆、走廊花窗、山门屋脊……等九项;②、增设的有正座地罩、防湿引泉,修池衬景,祠旁通道,石鼓石椅五项;③、恢复的有通廊步级一项,④、新建的有石牌坊、斜梯式石步级、石拱桥、石板甬道四项。以上为配套工程项目。这次最重要的工程是韩祠主体落架重修,面积共1670平方米,古建筑落架重修是相当复杂的工作,必须特别慎重。一系列的修祠程序都必须格外认真,从调查、考证、分析、比较,到纪录、制图、摄影、录相,直至施工中一砖一木的选择使用,都得一丝不苟地对待。在各项实际运作中现只归纳为三点简要说明:①、古祠落架重修:历史因由失管,使牌坊被毁,五尊塑像及五块牌匾荡然无存,全座九十四条木楹八十五条已蛀坏,山墙后墙砖砌崩塌,右廊石柱倾斜,四十块碑碣只有二十二块完整,十块需重镌,八块碑字难辨。祠区被佔建三幢楼房及厕所……落架重修工程复杂,采用钢筋水泥地樑加固基础,坛设地下引泉防湿措施。大堂碑刻丰富多彩,引泉节点配以文艺石雕构件隐化寓意“传道久,文脉兴,潮州旺,思公德”。清水砖墙残缺,陈家祠赠珍藏旧砖修复如原,砖瓦定制,确保优质,参照《永乐大典》重塑韩愈坐像,高2.78米,神态安详刚正;②、提高配套设施:祠前挡土墙,登祠蹬道,60米甬道,均用不规整块石砌成,一律改为整条整板石材铺筑,水泥栏杆改为石雕工艺栏杆,原蹬道五十三级修正为五十一级,以符合韩愈谪潮时五十一岁寓意。这次恢复建亭是古城亭史的转折点,又是第一座复建的牌坊,意义特殊,故认真搭起一座1 1的模型让民众现场监评建议,力求准确定出:位置、体量、造型兼符合“三口品量,各得亨通”。的规范要求。细致选定:白石、金字、阳文浮凸三公分的技艺准则,并在后匾添刻序文,使胡耀邦手书的“韩文公祠”字神丰雅,牌坊规格高超,主次分明。从而增强祠宇肃穆庄重的环境气氛;③、众志奉献成果:亲躬修祠的建设者,从运输材料到制作构件,安装屋架,铺盖砖瓦,雕塑画绘、设计制图……人人专心致志。当吊装巨大石柱到位瞬间,当全座石坊安装成功时刻,欢呼声、鞭炮声响震晴空。这次重修规模最大,耗资大。该庆幸的是彻底清除了祠区所有障碍物,重现韩祠神秀幽深气局,复赏古城全景如画风光。荣幸感、业勤心。激励着躬亲修祠的全体人员。使修祠工程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经修建后的韩祠,既提高了古建筑素质,又使古祠更接近历史原貌。使之得到胜迹风貌犹如昔,古祠深情直至今的令人满意的效果。

韩祠景区的规划意图,是着重完善具有名人胜迹特色的景观设计。早在唐宋此区已有开发。原扶云、乘风、海涛三亭,置于三峰之巅,为使天然地貌轮廓明显,山势神秀雄峻,避在制高点建亭致呆板之嫌,故舍去旧址,另在海拔60-100米之间辟建观赏登道,以与韩愈德政有关的历史人物命名之“四亭一阁”错落布设其间,即赵德、陈尧佐、丁允元、王涤四亭及侍郎阁。既增加观赏点,又怀念治潮有功的历史人物。再之,在祠左畔辟建韩愈研究馆,这对促进“韩学”国际性交流,弘扬潮州文化,提高景区名气,有着深远的影响。

景区内拟建多处碑廊,镌刻有关赞颂韩愈业绩之古今墨宝,集汇名家书法,以期形成当代之岭南碑林,突出名人景观特色,并且设法补植橡木,使美丽神奇的传说重放异彩。

景区尚缺乏长流水,拟在山腰挖人工池,并弃土填高北峰,则景区血液之水足,笔架山造型也更加完美。一期工程已利用祠侧坑沟修筑蓄水池三口,从而增加祠区的生命力。

景区建筑色彩应与古城色彩基调相一致,显示出纯朴无华,故当以黑白为主导色,切忌随便渗入浓烈热色去干扰相克。祠前新建之石坊是序幕表征,气魄色彩均应与全局配称,规模选定尺度为高7.4米,宽9.64米的四柱三间直欞式石牌坊,色彩采用白色花岗岩石为坊体,匾字“韩文公祠”贴上赤金色,与苍绿林荫背景相映,构成一幅淡雅端静、古朴庄重的进门画景,先给人一种崇高舒畅的前奏感受。

从远期宏观上考虑,应把登祠蹬道直通至江边,总长170米,高差20米,依地势筑成三级升进和三个开阔平台,在临江入口处复建明代天顺年间由参政刘玮所建之石坊,让镌有“鳄鱼徙走,江河自此澄清。”的石牌坊倒影江中,将增添无限诗情画意。经这一开拓,祠区的独特环境与风貌就更加突出。从江畔逐级引升至祠前,构成多层仰视角度,令登临谒祠者一踏进名区,深受景物气势的影响,就自然地感应到:长思久仰念高誉,此景此情心自抒的愉快精神享受。

古祠掩映景区,虽历代屡经兴衰,然笔峰枕其后,狮象伏两旁,屏案朝铁岭,堂前过大江,远能眺三阳,近可赏邑光,古祠气运尽在天然之间。

编辑 翁纯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